戴上它,你也会像我一样摇头晃脑——1MOREAero空间音频降噪TWS耳机

耳机林sir 2022-09-05 12:04:23

我小时候那会儿,父母教育孩子的观念是较为趋同的,甭管是大城市的书香子弟,还是偏远处的小镇姑娘,读的教材差异不大,受到的耳提面命也台词仿佛:你要好好学习、你要听话懂事、你要勤劳礼貌、你要坐有坐相、站有站相。

然后等到了青春期,各种荷尔蒙催化下的逆反心理就反扑过来了——我凭什么坐有坐相站有站相?我就要摇头晃脑,摇头晃脑很快乐,你看人家老外在广告上从来都是摇头晃脑,不让?我偏要!

咳咳,我说的这种摇头晃脑的广告,真的很多,其中最著名的,当属iPod系列——基本上从开始到最后,都是以摇头晃脑听歌来作为主要镜头语言。现在想想蛮唏嘘来着,而当年看到时则会发自内心的觉得,听音乐这事儿,真自由,真好!

若干年后的今天,我则又一次开始了“坐没坐相”的摇头晃脑,因为我在戴一副叫做1MORE Aero的耳机(这句是不是也特有广告范儿?)。

1MORE Aero,这是一副主动降噪真无线,换能原理为动圈,而它除了说“我有主动降噪功能”之外,另一个主打的卖点就是“我有空间音频功能”。

空间音频功能这玩意儿,往大了说它很大,比如你在杜比影院里听到一架飞机从左忽然飞到右边,那就是空间音频的一种,包括你在家用7.1声道的音箱播放杜比全景声的电影,这都是属于空间音频的范畴。不过前面说的这俩例子都属于需要片源支持才行,属于软硬结合才能实现。而对于大部分的硬件厂商来说,像果子一样自产无数的支持空间音频的资源,无疑是不现实的,那么,就只能两手一摊对消费者说:“我家没这玩意儿,你去他家看看吧”么?这是不是太……太惨了点?

倒是还有一个办法,那就是纯用算法来补救,这样听起来似乎不是那么靠谱,仿佛是为了噱头而噱头的无奈之举——是的,我之前也这么认为的,可是这副1MORE Aero,我在打开它的空间音频之后,却险些惊掉了我的下巴。

它这副耳机走的路子很野,是内置陀螺仪的实时空间音频技术,说起陀螺仪,虽然我们都知道现如今它早已经普及化很多手机上都有,但一提这词我脑海里还是满天飞的V1、V2飞弹——把陀螺仪塞耳机里,这听起来已经很有意思了。

实际上听起来更有趣,这个空间音频打开之后,不光是说用算法把声场拓宽了一圈,把空间感硬生生变大而已(当然了,同一副振膜发出的能量毕竟是恒定的,拉宽了场感那么人声和配器的能量感势必会有所削弱),主要你不管怎么扭头,歌手和配器的相对位置是不变的——举个例子,同一首歌正在放的时候,你忽然把头甩到最左边,那么人声就从正中变到了右边,然后原本在左边的钢琴位置变成了正中,这感觉就好像你是坐在他们面前在听,所以不管怎么扭头,他们的位置是定在哪里的。

而且请注意我用了“忽然”这个词,它这个变化是几乎没有时滞的,你随便甩,实时跟踪变化。听歌就忽然有了很有趣的现场感,看视频也是同理。所以我现在的状态就很不安分很神经病了——边敲字边听歌且不说,时不时还忽然晃两下脑袋、然后再晃两下、再晃两下……这要是回到小时候,估计已经挨上新鲜的一顿好打了。

除了这个十分好玩的空间音频以外,1MORE Aero的降噪也很稳健,或者说不只是稳健而已:它拥有深度降噪、舒适降噪、抗风噪、和动态降噪四个模式,实测下来深度降噪给出的降噪深度是真的很不错,直逼千元级竞品的噪音滤除水平。更为可贵的是余下三个模式,除了动态降噪(很多厂商的叫法则是自适应降噪)我们都知道它很实用以外,专有的抗风噪模式也是很多人生活中的应用场景刚需,舒适降噪则是适当降低降噪的绝对值,同时提供更轻微的耳压,对于耳压敏感人群来说十分友好——等于四个模式,没有一个是多余的,且用起来都很好评,这是实实在在的人本设计,有心了,得加分。

当然了,通透模式也没有缺席,以我预估的售价来说,这也是该价位表现高分的通透度。以及智能听感均衡(就是根据各人听力进行曲线自定义,也是这两年比较受欢迎的功能)、自定义操控、以及通话效果堪称优异的三麦克风——从配置上来说,比较能打。

其余功能方面,支持Qi无线充电、支持充电15分钟听歌三小时的快充、续航成绩是整机28小时单耳7小时,以及装配了IPX5级防水。

音质这块儿,因为我在动笔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尚且不知道这副耳机的售价,甚至连个售价范围也没告诉我,就只能猜,就不好用比较法。不过考虑到一方面万魔这个牌子向来比较重视性价比,估摸着这耳机也是想打“空间音频不用那么贵也可以体验”的牌,所以四位数应该绝不至于。

以及它在耳机的换成原理上并没有搞双圈或者圈铁之类的配置,这也是个信号,另一个信号就是它支持的格式是SBC和AAC,各路高码率格式并没有加入其中。

不过,值得欣慰的是,这一两年1MORE的调音是真的开窍了,他们近期的产品一改之前剑走偏锋的思路,转而追求均衡科学健康好听,这波属于格局真的打开了。

而且1MORE Aero的素质表现也真的挺好,官方给的资料说这小塞子用的是“定制化类钻石发声单元”,实际听起来它属于这种形状的声音:三频均衡、衔接顺畅、声场合理、音色偏温柔亲和又不乏活力,它的表达不会说很直愣愣很暴躁很硬气,听起来会偏松软而具备一定的律动性。

低频方面,这塞子的低频下潜不算深,仿佛一上来就是要告诉你“我可不是旗舰级振膜配置啊,我这低频要往深了砸那我量感和氛围感就没法顾了”,所以密集鼓点绝对不是它强项,好在虽然聚焦和下潜不够砸心砸肺,它的弹性却颇为够交待,加上适中的量感和蓬松而舒适的泛音,拿来听听埃米纳姆这种律动性强的音乐、或者韩式舞曲,也是能将就一下的,更合适的自然是抒情性质偏重的泛流行,这也是很多人听得最多的类别。

中频这块儿,人声位置拿捏得比较中性,口型则偏饱满,基音会被泛音包裹乃至掩蔽一些,听起来会明显偏软润而非骨感,很明显走的是舒适型路线,包括吉他和钢琴的结象也是说残响会裹住基音,所以如果你很要求HiFi那你就是在为难胖虎,而你要是拿来日常听听人声为主的泛流行, 它则可以给你“别动啊,饭给你端上来,哎呀人家都说了不要动啦,汤洒了也有人家来擦~”这种哄着你让你只顾听歌的海底捞式服务,配合空间音频的摇头晃脑,略安逸哦崽~

高频处理我是满意的,很典型的配合向高频,不会亮不会刺,但是留了适当的亮度和细节,绝对不是那些砍高频的玩意儿能比的,镲和小提琴是能呈现应有细节的,甚至听长笛都不会说全无存在感。

这副1MORE Aero的声场很舒展,场内的空气感较佳,层次感和乐器定位则略嫌浮游,这跟它整体强调温柔松软的取舍有着必然联系。解析力和信息量方面则属于中游偏上的水准,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状态。所以关于它的素质性价比主要是看它最终定了个什么价格,一言以蔽之就是:离999这条千元线越远,它的声价比就会显得越高。

更何况,这副塞子还拥有相当不错的综合降噪能力(包括了它四个很好用的模式以及环境音评分),以及让人玩了会上瘾的空间音频加持,这么综合一看,我相信它是会有不错的市场前景的。

如上,这就是1MORE Aero,一副在做好了本职工作之余,还拥有让人“摇头晃脑”的奇妙能力的主动降噪真无线,能让大家不分年龄的回到坐没坐相站没站相的时光,这样附带童趣效应的小家伙,你难道不好奇么?

0 阅读:22
耳机林sir

耳机林sir

音频自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