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的北京机械局车间里,23岁的车工王学圻接到一通改变命运的电话。当他推开家门看见端庄的外交部新人孙昌宁时,两个文艺青年的故事就此展开。彼时的王学圻虽在工厂挥汗如雨,却始终怀揣着艺术梦想——部队文工团的扬琴功底、参演话剧的经历,都化作他眼中不灭的星火。而孙昌宁优雅的谈吐与外交官身份,更让这段始于“相亲”的感情多了几分浪漫色彩。1971年,这对璧人终成眷属,两年后儿子王大庆的诞生,让他们的文艺基因有了延续。
1978年,王学圻考入空政话剧团,与李雪健、濮存昕成为同窗,孙昌宁则晋升外交部文化参赞常年驻外。当《梅兰芳》里气度非凡的十三燕与《十月围城》中悲情侠士李玉堂接连惊艳银幕时,王学圻在现实中的婚姻却亮起红灯。
妻子驻外26年间,他独自带着儿子辗转剧组,甚至闹出“带儿回家关起门教训”的辛酸往事。王大庆曾在采访中回忆:“妈妈在悉尼、加拿大各驻四年,回国后父母仍分居两处。”
年少时的王大庆对父亲的印象,是自行车后座上忐忑不安的“棍棒教育”,是耳蝉堵塞双耳却无人察觉的孤独。直到他赴英攻读电影导演,王学圻默默送行的背影才让父子坚冰消融。
当看到儿子毕业作品里那些童年碎片,这位银幕硬汉首次在镜头前哽咽:“我欠孩子太多。”而王大庆也终于读懂父亲的沉默——他会在《姥爷的战争》拍摄现场悄悄探班,会在孙辈出生后化身“隔代宠”的慈祥爷爷。
2010年,当64岁的王学圻凭《日照重庆》斩获亚洲电影大奖时,他提交的离婚诉讼震惊娱乐圈。面对“老来变心”的质疑,他平静解释:“我们早已是两条平行线。”法庭记录显示,这对夫妻2006年后便分居生活,孙昌宁甚至十余年未曾踏足丈夫单位。两次诉讼后,40年婚姻在法律调解中画上句号。
令人玩味的是,离婚后的王学圻未传绯闻,反而在《大明风华》中贡献了教科书级表演,而儿子王大庆的回应更显通透:“父母分开若能更幸福,我双手支持。”如今王学圻依然活跃在荧幕,从《创业时代》的商业巨擘到《输赢》里的商战高手,他用演技证明“老戏骨”的真正底色。
回望那段引发争议的婚姻,或许正如他在采访中的感悟:“长久分离终会磨平感情,但人生总要为幸福勇敢一次。”当聚光灯暗去,这位老艺术家的故事提醒世人:婚姻如戏,冷暖自知,与其困守围城,不如各自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