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春意渐浓,两会临近。每年两会,代表委员聚焦“国之大者”,心系民生关切,积极建言献策。即日起,羊城晚报·羊城派推出《春天的答卷》系列报道,围绕养老、教育、文化传承等话题,展示国家相关部门的答复,以及在相关领域所取得的进展和未来的规划。敬请垂注!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我国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也取得重要进展。然而,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群众对养老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去年全国两会期间,在粤全国人大代表区燕明、刘丽萍分别将目光投向城市和农村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并提交相关建议。针对她们提出的问题,民政部积极研究吸纳,推动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
建议:持续构建15分钟便捷养老服务圈
答复:推动构建城市地区“一刻钟”居家养老服务圈
作为一名扎根基层20余年的全国人大代表,广州市金花街道党群服务中心九级管理岗位、蟠虬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区燕明连续多年关注居民的养老问题。去年全国两会期间,她提交了《关于持续构建15分钟便捷养老服务圈助推养老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如何让老年人老有所养、生活幸福、健康长寿?以金花街道为例,金花街辖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1.5万人,占全街户籍人口的28%。区燕明介绍,该街道建立“社区-居家-机构”三位一体的养老服务体系,优化完善15分钟养老服务圈,打通养老服务“最后一公里”。
然而,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群众对养老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在她看来,目前我国的养老服务体系还不够完善,特别是养老服务体系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养老服务资源供给不足,在基础设施、医疗护理、社区服务等方面存在着不足。因此,她从政策支持、人才培养、监管评估等8个方面提出建议,希望让老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贴心、周到的养老服务。
对此,民政部在答复中称,近年来,该部联合有关部门积极构建15分钟便捷养老服务圈,取得明显成效。但与此同时,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发展在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场地保障、专业机构培育、护理人员培养、扶持政策落地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下一步,民政部将深入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进一步对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进行制度化设计、体系化建设。如:强化居家养老的基础作用,大力发展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紧急救援等居家养老服务,推动构建城市地区“一刻钟”居家养老服务圈。同时,完善社区养老服务,重点发展短期托养、日间照料、志愿互助等服务,加强老年餐桌、互助幸福院、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等平台和网络建设,为老年人走出家门、融入社区、参与社会提供支持。此外,还将通过盘活养老机构存量、优化养老服务供给、促进智慧养老服务发展、加强综合监管等,推动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
建议: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扶持力度
答复:持续推动农村养老体系建设
作为扎根乡村的代表,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和平县瑞丰种养专业合作社经理刘丽萍同样关注着养老问题。她更为关注的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养老服务发展相对滞后等问题,因而在去年全国两会上提交了《关于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扶持力度的建议》。
对此,民政部答复称,近年来,民政部会同相关部门加快推动新时代养老体系建设,持续推动养老服务资源向经济欠发达地区倾斜,促进全国养老服务区域协同发展。2024年5月,民政部会同相关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发展农村养老服务的指导意见》,在全国层面首次对发展农村养老服务作出总体性、系统性部署。截至2024年第一季度,全国共建有已进行法人登记的农村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设施(敬老院)16万个,床位168.1万张,推动建成农村互助养老服务设施约14.5万个,初步形成了互助养老设施、乡镇敬老院、民办养老机构为主体的农村养老服务供给格局。
下一步,民政部将会同有关部门聚焦经济欠发达地区老年人“急难愁盼”,指导经济欠发达地区认真落实养老服务领域政策举措,确保落地见效。进一步扩大和优化养老服务供给,在资金分配、项目选择等方面,根据工作实际给予经济欠发达地区适当倾斜,不断推动当地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同时,还将会同有关部门持续推动以经济欠发达地区为重点的农村养老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持续健全县乡村相衔接的三级养老服务网络,鼓励地方加大财政投入,逐步提高农村养老服务设施的建设补贴、运营补贴水平。此外,还将加大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力度,推动建立“拴心留人”的全方位机制,推动养老人才队伍建设取得实效。
文|记者侯梦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