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谈|订牛奶不该是老师的KPI

□刘大山

近日,湖北浠水县实验小学竹瓦校区一班主任因众多家长拒订学生奶,在班级微信群中失控发言,老师怒怼“工作难开展”,并称“以后有要求别找老师,不会有求必应”。2月14日,涉事学校回应称已知晓此事,老师言辞不当,将严肃处理,并强调牛奶征订为自愿行为。

这场闹剧看似是教师个人情绪管理不当的个案,实则暴露出教育领域行政化压力层层传导的痼疾——当“学生奶征订”这类非教学行为被异化为教师的考核指标,自愿原则便沦为形式,教育者的专业角色与公共信任也岌岌可危。

事件中,教师那句“工作难开展”的抱怨,恰是基层教育者被迫执行非教学任务的缩影。近年来,从订牛奶、买教辅到安装政务App,教师频繁承担行政部门或第三方机构摊派的“指标任务”,甚至与绩效考核挂钩。这种行政压力下,教师被迫从“育人者”转向“推销员”,既要应付教学,又要为完成KPI与家长博弈。而当家长拒绝配合时,教师的职业尊严与情绪便成为这场扭曲博弈的牺牲品。

尽管涉事学校强调“牛奶征订自愿”,但现实中,家长往往因担忧孩子被区别对待而妥协,教师则在考核压力下不得不“软硬兼施”。此次事件再次提醒社会:教育减负的对象不仅是学生,更应包含教师。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已印发《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减少非教学事务干扰。但政策落地过程中,部分地方仍存在变相摊派。唯有建立刚性问责机制,严查将无关活动与教师考核捆绑的行为,才能让教师回归课堂本位,让家校关系重拾纯粹。

教育的本质是培育人,而非完成指标。当教师不必为订牛奶发愁时,或许才是教育回归初心的开始。

0 阅读:2
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平台由人民日报媒体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建设并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