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气候多变,温差较大,为细菌和病毒的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近期,学生将陆续返校,加大了流行性感冒、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水痘、手足口病、诺如病毒感染的传播风险。因此,云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醒:学校和家庭需要共同努力,做好校园常见传染病的防控。
流行性感冒: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症状包括发热、咳嗽、咽痛、头痛和全身乏力等。流感传播迅速,尤其在密闭的环境中。为了预防流感,学生应尽早接种流感疫苗,并注意个人卫生。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是由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引起的,症状包括发热、咳嗽、呼吸急促、乏力、失去嗅觉或味觉等。该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也可以通过空气传播,尤其在密闭空间内。
水痘: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高度传染性疾病,春季常见。水痘通过飞沫和直接接触传播,症状包括全身皮疹、水泡等。水痘多见于儿童,但成人也可能感染,接种水痘疫苗对预防该病至关重要。
手足口病:手足口病主要发生在儿童之间,常见症状包括发热、口腔溃疡、手足部皮疹等。该病通过口腔分泌物、空气飞沫和接触传播。
诺如病毒感染:诺如病毒主要引起急性胃肠炎,症状包括呕吐、腹泻、腹痛等。学校食堂、宿舍等集体场所容易成为诺如病毒传播的温床,特别是食物污染和不洁的水源。
为了有效防止传染病的传播,云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建议,家长和学校应共同采取以下预防措施:
勤洗手、做好个人卫生。学生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特别是在饭前便后、外出回来、咳嗽打喷嚏等情况下,要及时洗手。使用肥皂和流水洗手,洗手时要揉搓手掌、手背、指缝、指甲等部位,确保每个角落都清洁。
正确佩戴口罩,防止飞沫传播。在流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等疾病流行季节,学生应在咳嗽或感冒时佩戴口罩,避免飞沫传播给他人。特别是在人群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地方(如学校教室、食堂、公共交通等)。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学校要定时开窗通风,保持教室、宿舍、食堂等环境的空气流通,减少病毒和细菌在空气中的传播机会。通风时应避免人员集中在一个空间内,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
加强健康检查。学校开学前和开学初要组织学生进行健康检查,及时发现是否有传染病的症状(如发热、咳嗽等)。学校要建立传染病报告制度,一旦发现学生出现疑似症状,立即采取隔离措施并通知家长。
合理膳食,增强体质。健康的饮食是预防疾病的重要环节。家长和学校应确保学生摄入足够的营养,特别是富含维生素C和维生素A的水果和蔬菜,增强免疫力,提高抵抗力。
不带病上学。如果学生出现发热、咳嗽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停课在家休息,避免传染给其他同学。家长应尽量配合学校的健康管理,确保孩子康复后才返回校园。
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学校要定期消毒教室、食堂、宿舍等公共场所,确保环境卫生。鼓励学生养成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的好习惯,保持校园整洁,防止病菌滋生。
接种疫苗。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最有效的方法,学生应及时接种疫苗,如流感疫苗、水痘疫苗、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等。
开屏新闻记者陶彦然
一审颜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