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亿市场的智能化突围:劳尼克斯CEO唐李志鹏用产品经理思维颠覆园林工具行业

新华报业网 2025-02-19 12:32:11

在全球范围内,园林工具行业正经历着一场由传统向锂电化、智能化转型的革命。随着人们对居住环境美观和舒适度要求的提高,园林工具的需求不断增长。根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4-2029年园林工具产业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报告》显示,全球园林机械市场规模在逐年增长,预计到2025年将超过320亿美元(约2200亿人民币),年均复合增长率接近7%。其中,轮式工具和手持工具作为园林工具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骑乘割草机、手推割草机、打草机、修枝机、链锯、吹叶机等,占据了市场的大部分份额。

尽管目前智能园林工具的渗透率相对较低,但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园林工具的市场潜力巨大,预计在未来几年内将迎来快速增长期。

在这样的行业发展趋势下,由追觅科技于24年6月孵化的园林工具公司劳尼克斯应运而生,专注于开发和推广智能化园林工具。该公司利用最新的技术,如智能驱动、偏差校准、智能充电、自动化控制,来提升园林工具的性能和用户体验,满足全球消费者对高效、环保园林维护解决方案的需求。

那么,在这场园林智能化的竞争中,新兴的园林工具品牌在行业切入点是什么?又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实现快速入局?面对需求日益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园林工具市场,劳尼克斯又该如何把握行业发展趋势,精准满足市场痛点和消费者需求?

围绕这些问题,劳尼克斯CEO唐李志鹏做出了解答,回应大众对园林工具的需求,以及劳尼克斯做行业领军人的决心和实力。

从化学工程转型智能制造,挑战永无止境

媒体:你大学是什么专业?当时第一份工作是做什么?

唐李志鹏:我是化工专业硕士毕业。当时第一份工作是做产品经理,这与我的专业背景其实不是非常匹配。当时从产品调研做起,两年时间在线上收集了上万条的网评,来了解产品痛点;在线下也访谈了超百位用户,通过和潜在消费人群沟通,挖掘用户使用痛点,一点点修正产品定义。

十余年产品经理的从业经历,教会了我最重要的两点。一直到今天做CEO,都让我受益匪浅:

第一,要有同理心,要始终从用户的角度出发,拥有用户视角,优化用户体验;第二,作为管理者,需要理解不同职能人员的思考逻辑,通过换位思考——“如果我是他们会怎么做、怎么想”来提升管理效能。这种不断自我检查和自我革新的习惯,对于管理新职能领域尤其有帮助。

产品经理的工作本质要求与各职能领域紧密对接,这个过程中伴随着许多与新职能的接触,这让我学会了理解他人的逻辑,并在此过程中不断自问:如果我来做这件事,会如何思考、如何处理?这种积累和自我反思,使我在管理一个哪怕未曾接触过的新职能时,也可以游刃有余。

媒体:你是如何进入园林行业的,有没有遇到什么挑战?

唐李志鹏:在17年的时候,我开始从事智能割草机的相关工作。至今快十年的时间,都在研究如何适应海外用户的喜好。为了更好地理解海外市场,业余时间我还会经常看美剧,来了解他们的生活状态。

由于国内外用户在思维方式和生理特征上存在差异,我们在设计新产品时必须考虑到这些因素。比如,我们发现,外国用户的手掌尺寸比中国用户普遍更大,我们机器上的把手凹槽设计对他们来说不够舒适。因此,我们把凹槽调整的更加宽敞来适应外国用户的手型。此外,营销策略和产品上市时间也需要根据市场特点进行调整。在中国,最重要的购物节是618和双十一,而在海外则是黑色星期五、PrimeDay等。园林产品还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因此我们需要根据季节变化来调整营销和上市策略,以更好地满足不同市场的需求。

媒体:为什么会选择转换行业?

唐李志鹏:首先,我在职业选择上,始终着眼于更大的挑战,从百亿转换到千亿级别的市场;其次,就是相信自己。有句话叫“世界就是一个草台班子”,只要有志同道合的伙伴,有平台,然后共同努力,就能成功。

媒体:作为CEO,给公司定的目标是什么?

唐李志鹏:从产品和技术上来说,我们的目标是达到甚至超越最好的汽油园林工具,做行业内最高端的OPE(OutdoorPowerEquipment,户外动力设备)工具。从行业上来说,我们要做中国最快破百亿市值的园林公司。

追觅技术优势复用,定位高端化、高性能、智能化

媒体:行业目前的情况是什么样的?

唐李志鹏:我们首先将电动工具与OPE做一个简单区分。电动工具的主要应用场景包括建筑、装修等,而OPE的主要应用场景包括草坪、花园、高尔夫球场等的日常维护工作,包括打草机、割草机、链锯、修枝机、吹风机、智能割草机等。劳尼克斯在OPE中布局的主要品类正是这些。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统计,2020年全球电动工具市场规模达291亿美元,OPE市场规模达250亿美元,两种产品均主要在北美、欧洲市场销售。

媒体:当前劳尼克斯在行业内切入的机会点是什么?

唐李志鹏:传统OPE厂商主要依赖汽油作为动力源,这种方式不仅成本较高,而且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一台园林工具虽体积小,但产生的汽油污染却是汽车的两倍,这与海外日益增强的环保理念背道而驰。从汽油动力向锂电池转型为我们提供了巨大的机遇。中国在锂电池生产、技术和供应链方面拥有世界领先优势,特别是在刀片电池等关键技术上。这一转型不仅有助于降低成本和提高园林工作的环保性,还能借助中国在该领域的领先地位,加速园林工具行业的智能化和可持续发展。

媒体:公司的优势和首创技术是什么?

唐李志鹏:在劳尼克斯的创始团队中,我们有不少人是因为“不服气”走到一起做这件事。我们都憋着一股劲,想要把中国的园林工具品牌做出来,也得到了追觅团队,包括俞浩俞总的支持,对追觅的领先技术进行了复用。

比如,园林工具中最核心的“四电”,电池、电机、电控和充电器,这些都与追觅的技术优势密切相关。追觅科技的马达技术世界领先,率先突破二十万转/分钟。以及追觅旗下的扫地机器人,在电机驱动、电动控制、机械结构、震动传导等方面,都拥有丰富的研发经验与技术积累,对我们来说都可以复用。

更重要的是追觅通过扫地机器人品类积累的智能算法优势。很多人说园林工具发展时长已经超过百年,已经是无可创新了,但其实是结构创新已饱和,电子化智能创新进度几乎是0%。电池、电机和电控是实现高端、高性能产品的关键,而智能化的发展则依赖于强大的算法支持,我们的产品目标就是引领行业的智能化发展。

整体来看,我们在割草机、链锯、修枝机等六大核心品类上共计拥有十余项首创技术,每一项都是从消费者出发,切实解决了当前消费者在使用园林工具时的痛点。

媒体:如何在园林工具上实现智能化?

唐李志鹏:传统的割草机具备自吸和自行走功能,其调速方式通常为拨钮调速,但我们的产品是采用传感器智能感应调速,实现了速度和转向的灵活调整。随着机器自驱速度的增加,在单位时间内割草量增多,切割性能也能自适应调整增强。这是因为电机控制会根据自驱速度和负载感应智能调节切割功率和补风量,这一系列风道技术的智能化控制显著提升了性能。相比之下,传统竞品需要人工反复调节自驱速度和刀片转速,难以实现精确切割。再比如像我们的链锯,也能自动感应负载并调整油量,自动调节泵油量。此外,电池包的热管理同样关键,我们采用整体增压风道散热技术来让机器和电池包始终保持在合适的温度,这是行业内尚未广泛应用的先进技术。

媒体:接下来的规划是什么?重点市场在哪里?

唐李志鹏:在2025年Q4,公司计划推出7个核心品类、10个SKU,以及20个辅助配件,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我们将从欧美和澳洲市场入手,专注于服务拥有别墅和花园的主流发达国家消费者群体。这些市场对环保和高性能产品需求较大,同时我们能整合中国在锂电园林工具生产、技术和供应链方面的优势来打破海外龙头的垄断。公司的目标是2028年之前成为园林工具行业高端价格市场的领导者,并在2030年之前实现商用、家用园林的全包围、全面覆盖。

从硬件升级到万物互联,敢于做行业颠覆者

媒体:产品智能化升级对消费者的好处是什么?

唐李志鹏:传统庭院维护最大的两个痛点是:作业效率低与专业门槛高。以草坪修剪为例,普通用户需每周耗费几个小时进行修剪,而我们的手推割草机通过智能自驱速度调节,可以实现新手高效率切割推行、轻松转弯和上下坡,响应灵敏度提升50%以上。再如修枝机,独创智能水平辅助修枝系统,可将天然高差达5-10cm的不规则树枝高度,自动修整为误差毫米级的平整景观,达到专业园丁水准。相较于美国市场平均每次数千美元的的园艺维护成本,我们的方案使设备使用效率提升50%-100%,让高端庭院美学、专业级庭院美护走下神坛,真正融入日常生活。

媒体:公司未来的发力点和壁垒是什么?

唐李志鹏:我们会给客户提供全面的园林生态系统,打造最强的科技生态链。以往大家提到生态链,最先想到的就是用APP控制所有硬件。但我们要实现的不仅是软件控制,而是不同产品用同一款电池,实现真正的万物互联。在一台新能源设备上,电池的成本是最高的,像新能源汽车的电池成本占总成本近70%。园林工具品类繁多,高达60余种,我们会先在核心品类上实现电池的互联互通,然后再复用相关经验,为其他业务提供最佳的电池包平台。这些电池包都会配备蓝牙功能,能够自动下载对应产品的电池放电和控制逻辑,从而实现一块电池、多设备共享,既降低了用户的成本,也实现了硬件上的万物互联。

媒体:除了技术,劳尼克斯如何保持长期竞争力?

唐李志鹏:我们找到了真正关注和爱好这个行业的一群人一起做,包括有多年园林从业经验的产品、研发、智能制造行业的老兵、有新业务开拓经验的人,以及在供应链、工程方面有丰富经验的人。追觅也在产业经验、团队人才和技术方面给了我们很大的支持。坦白说,我认为我们具备创新的思维、能力和实力,只是在等待机会。我们不仅希望中国园林工具品牌登上全球舞台,打破“以价换量”的刻板印象,更希望推动整个产业向更加环保和智能化的方向升级。

尽管行业的头部厂商因技术挑战和成本、信心的问题不敢尝试,但我们相信,市场最终会被新技术颠覆,只要我们有战无不胜的决心。

0 阅读:1
新华报业网

新华报业网

新华报业传媒集团下属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