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我看,就评为上将最合适!”1955年,中南海的议事厅中,军衔评定小组的成员个个眉头紧皱,因为一名“师长”,讨论的热火朝天。
明明在红军时期,他就已经成了师长,按照资历来说,和王震等人应该是平起平坐的,但难就难在,新中国成立后他还是师长,按照职级来说,评上将是不够格的。
罗荣桓身为负责人,也是十分为难,只要亲自去问他想要什么军衔。
没想到这位“师长”的答复,让罗荣桓哑口无言。
这位师长究竟说了什么?他为何始终没有升级呢?
红军时期的师长“首长,我想去随营军校,我想学习!”1930年,刘子奇向组织提出了这样一个申请。
学习是好事,但是组织却在此犯了难,因为刘子奇此时已经是师长了,而且国民党的围剿越来越猛烈,如果他进入随营军校,一切可能都要从头再来。
“你可想好了,你现在可是已经是师长了,也是组织需要你的时候。”
“我想清楚了,小时候没机会读书识字,现在有机会了,我想充实我自己,能武装自己的不只有枪杆子,还有知识。”刘子奇的声音铿锵有力。
之所以在这个时候选择学习,是因为这一直是他心中的一个遗憾。
子奇,出生于1900年,和毛主席是老乡,同为湖南人。
和大多数底层的普通人一样,幼年时期,因为家中太过贫困,刘子奇只念了几年书,粗识几个大字,就被迫辍学了。
而这也成了刘子奇的一块心病,他喜欢学习,也希望自己以后能够用自己的知识,帮助更多的人过上好日子。
可家庭之变故,将他的理想打的粉碎,为了照顾家人,他不得不用瘦弱的肩膀,扛起了赚钱的重任。
每次路过学堂,看着孩子们念书的样子,刘子奇都一阵难过。
他时常想,如果自己还在继续念书,会不会走上和现在截然不同的道路呢?
后来的刘子奇无意间接触到了共产主义思想,如果人人都能够平等,那自己曾经遭受的苦难,不是就不会延续下去了吗?
为了让更多的民众过上好日子,有饭吃,有学上,刘子奇也也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并在1927年加入了共产党。
共产主义思想的生根发芽,让刘子奇越发觉得,只有建立一个新的制度,才能够打破这世道的不公,也让他意识到,只有学习到更多的文化知识,才有足够的力量和敌人抗衡。
所以即便是国民党疯狂围剿,共产党生存条件恶劣,也没能击垮刘子奇坚定的意志。
他带领红军部队,奋起反击,在自己的家乡同敌人展开了周旋,也就是这个时候,刘子奇展现出来出色的指挥意识。
他总能提前预测到敌人的目的和行动,并且越是到关键时刻,头脑也会变得越发清晰,每次都能用最小的损失,将敌人气的捶手顿足。
他的名字也逐渐在军中传开,一度传到了毛主席等人耳中。
不过因为当时毛主席还没有确定在党内的领导地位,所以对他也只是欣赏,两人并没有太多交集。
而刘子奇却凭借出色的能力,一路成为师长。
只要他继续留在部队中,凭借他出色的能力,未来他的党内的成就必定无限可期,不过这时候他却主动提交了一份申请,要求去军校中学习。
最终刘子奇如愿以偿进入了随营军校念书,不过也就是这个决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升迁之路”。
评定军衔难倒罗荣桓念完书后,刘子奇重新回到了军队中,走过了红军长征,还参与了两次“反围剿”斗争,在这两次斗争中,他依旧展现出了不俗的指挥能力。
不过后来因为部队调整,他从师长变成了团长,后来又成了代理师长。
虽然是有原因的,但是总的来说,刘子奇的职位确实是降低了的。
抗日战争爆发后,刘子奇积极投入战斗,带领队伍打赢了一场又一场战役,也月前卫八路军120师359旅的参谋长。
不过因为后期日军残军太过分散,刘子奇不得不在组织的指示下,带着部队东奔西跑,时常的调动让他的官职也是忽大忽小的。
换做一般人,可能早就有意见了,不过刘子奇一心只想把敌军赶出去,从来不计较这些身外之名。
解放战争中,一批又一批有能力的将领逐渐崭露头角,而刘子奇在这次战争中的表现却有些乏力,以致于到战争后期,也只是一名师长。
也正是因为一直都是师长,所以在军衔评定的时候,罗荣桓有些为难了。
因为和刘子奇同时期的人,大多数都被授予中将或者上将的军衔,就连当年把他职级低的也成了中将,他的职级却只能达到少将标准。
如果评低了,难免让老将心里不舒服,恐怕也会遭到人们的非议。
可是如果将他评为上将,职级又达不到标准,恐怕也让那些职级高的人不服气。
罗荣桓为这事愁的夜不能寐,食不下咽。
既然自己拿不定主意,那只能把这事交给当事人了,于是罗荣桓亲自找到了刘子奇,向他说明了情况。
身为革命老战士,刘子奇根本不在乎这些身外之名,他当即表示:“我服从组织的决定。”
最终,刘子奇被授予了少将军衔,虽然这个军衔不算高,但是他的资历和成就,在众人心中却是备受认可的。
后来的刘子奇一直留在军队中工作,兢兢业业,深受中央的信任,也为新中国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