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粤剧春班广西演出火热现场:新编剧目下乡,粤韵千里传情|文化中国行

金羊网 2025-02-20 12:22:06

虽已过正月十五,但在熟悉的粤曲唱词中,岭南年味仍未消减。

2月18日-22日,广东粤剧院一团来到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合浦县山口镇苏木山英罗村展开一连五晚的演出。羊城晚报记者跟随前往,探班粤剧春班的火热现场。

今年是该团来到当地演出的第三年。每晚演出前,舞台前排就会坐满“担凳仔霸头位”抢先看首场演出的观众。整场表演过程中,舞台两侧被人流围得严严实实,几乎没有落脚之地。“相机内存都拍满了。”一位观众说。

“经典老戏魅力不减,《白蛇传·情》《谯国夫人》等新编剧目备受各年龄段观众喜爱,在春班演出中大放异彩。”广东粤剧院院长曾小敏表示,这是《谯国夫人》《白蛇传·情》首次来到广西乡村,体现了民间信仰的力量以及粤剧传统剧目的创新。

此次春班演出,一级演员、文华表演奖、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曾小敏,一级演员文汝清、吴泽东、冼鉴棠等粤剧名家轮番献艺,掌声、喝彩声随人流涌动。

赶场

晚上演出,下午五点羊城晚报记者就随演员们从饭店出发。约莫20分钟的车程,穿过条条颠簸的碎石路,车窗外的农田、红树林飞驰而过,演员们赶到苏木山英罗村。

驶入通向舞台的小路时,车上众人激动探头,只见路边排满写有各家捐戏金的红条幅。戏金少则几百元,多则近万元,台上一灯一柱皆有出处。

屯聖庙旁的空地上,矗立着一座“升级版”的戏台——数百平方米的舞台面积,足可以放下数层帷幕。红毯下木板搭建的舞台,让演员们找回了熟悉的感觉。

苏木山英罗村的梁先生告诉记者,广西北海原属广东,粤语、粤剧文化底蕴深厚。

该村素有“年例”习俗,“做大戏”时村里最为热闹。上世纪80年代当地就建起了自己的小剧团,也多次邀请名团名家做春班。

“早年听过马师曾、红线女的声线就上瘾了,家家户户集资请大老倌来做戏。以前都是挂几块红布、几盏煤油灯就开演了,舞台是用竹子搭的,现在条件好了,有更多机会‘睇靓戏’。”他说。

2023年开始,苏木山英罗村每年春节都邀请广东粤剧团来演出。今年和往常一样,例戏《六国大封相》打头阵,随后是每晚一台招牌剧目《谯国夫人》《白蛇传·情》《鹊桥会》《程婴救孤》《钟馗》,演足五天。

探班

2月19日已是广东粤剧院一团在当地演出的第二晚,由于前一晚上演的《谯国夫人》获得村民好评,演员们准备得起劲。

“从广东粤剧学校毕业那年是20岁,今年刚好40岁了,从最靠近门那头的座位一个个往前挪,现在坐到靠近舞台头的最前头了。”广东粤剧院一团副团长吴泽东用手比划着随着饰演角色“升咖”而变化的化妆座位,这一具有传统仪式感的讲究背后,是二十年如一日的专注练习和准备。

面对热情的观众,他依然紧张:“很多父老乡亲中午就过来了,在台下等到夜晚,买盒饭来吃,吃完继续等。乡下的观众欣赏水平比较高,对唱段很有研究,所以我们要拿出最佳状态,不能辜负他们的期待。”

同样忐忑的还有一级演员玉龙。11岁那年,他意外闯进春班后台,“揸住(粤语:拿着)鸡翅,满嘴油腻地打算洗手,回头遇到了师傅陈奔,像是命中注定的缘分。”他口中的“师傅”是时任广东粤剧团一团副团长陈奔,陈奔发现年纪轻轻的他浓眉大眼、长相俊秀,当晚便征得他父母的意见,推荐他到广东粤剧学校进行系统性的粤剧学习。

1998年,13岁的玉龙成功考取广东粤剧学校。经过二十余年的努力,他从曾经坐在红色胶凳上看春班的孩子,摇身变为台上唱戏的中坚力量之一。

演出前,他早早来到舞台,在前辈的指引下走台步。忐忑中带着期待,他告诉记者,自己选择进入粤剧团,是因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我喜欢听粤剧,小时候看热闹,后来喜欢上这门艺术,也希望更多人喜欢这颗来自家乡的南国红豆。”

开场

夜色转暗,台下座无虚席,舞台两侧“升”起黑压压的人影,将远处路灯遮掩过去。

村民们举家出动搬来椅子,在舞台最近的地方“霸位”,也有不少站着听戏的观众,大人倾身探头试图扫描到“漏网之座”,孩童们则“骑角马”占据最佳观赏位。

一通“啪啦”作响的鞭炮声之后,好戏开场了。开台例戏是气势十足的《六国大封相》,各路武生长衫一撩,唱腔一出,眨眼就变作了古人。“包尾大翻”场景中连翻跟斗的武生引得满座喝彩,呈现独特的表演特色和喜庆祥和的场面。

幕布缓缓拉开,《谯国夫人》在百越鼓点中启幕。曾小敏饰演的谯国夫人英姿飒爽,唱腔铿锵有力,做功身段利落,演绎了冼英从懵懂少女到白发老妪波澜壮阔的一生,成功塑造了谯国夫人文武双全、睿智沉稳、一心维护国家统一的光辉形象。

每到情节高潮处,充满诗意的粤语唱词更将人物情绪表达得细腻入微——危机之中、提刀杀敌时的《剑锋立》,冼英与冯宝夫妻二人大婚时的《春江花月夜》,冯宝被挟持、冼英前去救夫时的《复见朗朗春光》,台下观众的议论声低低的,笑声、叹息声也是低低的,才刚开场便“入了戏”。

演出过程中,记者不时听到身后传来孩子的爽朗笑声。转头看去,是一位抱着女儿的母亲,正低声“科普”台上的角色:“这个是大首领谯国夫人,她很厉害,经常在沙场上杀敌,刚刚那个是她的老公冯宝。”王女士说,她连续三年来捧场,今年更是举家十几口人一起看戏,比刚过年时更有“年味儿”。

台下看得认真,幕后是一派热闹的光景。

戏服师秦志力麻利地整理着20多套戏服,打点着即将上场的演员的穿着,还要为落场的演员脱服装,熨烫折叠,忙得脚不沾地。

这是秦志力入团的第40个年头,对他而言春班下乡已是“家常便饭”。他告诉记者,一台戏能够顺利演出,戏服管理尤为重要,“导演是按秒数来计算他的时间的,我们就一定要人进来就赶快换他的衣服,一定要把步骤一步步整理好。”

两个多小时后,是《谯国夫人》的最后一幕戏,手持长剑的冼英追述戎马一生,凄沥中透着英气。回味着戏中的一幕幕,观众久久不能散去。

难舍

广东粤剧院一团的首场演出在18日晚23时许结束。演员们谢幕时,观众们纷纷起身走到舞台边上,举起“长枪短炮”以示敬意。

香港戏迷谢女士特地来到广西苏木山英罗村追戏。此前,她已在广东的化州茅山村“邂逅”了岭南圣母冼夫人。她表示,冼夫人是粤西家喻户晓的人物,能在新春年例欣赏到这剧目,体验很独特,具有不一样意义。

“坦白说,我正是通过剧目中的唱段才接触认识到谯国夫人的精彩一生,剧目及其好听的唱段真的值得多多传播,合适全家老少看。”她说。

还有从专程上海、新疆飞到北海,再结伴驱车来到春班现场的观众。“2021年在广州看到《白蛇传·情》的舞台剧,从此‘入坑’了,每年都来广东四五次追剧。”她们说。

待依依不舍的观众散去,演员们才陆续回到后台卸妆。演了二三十年春班的大老倌冼鉴棠卸下前额片子,向记者感叹道:“现在粤剧春班的变化越来越大了。”

他总结了三点:戏金不断提高,名家演出场可达到十几万元一场;演出环境越来越好,除了为春班搭建临时舞台外,很多村都有整洁的文化广场;观众们的观演素质、欣赏水平也提高了不少,对舞美、灯光有更高的要求。

曾小敏表示,粤剧的根脉在民间,春班的繁荣,见证了粤剧传承、推广的成效,让粤剧演员更加有信心做好文化传承这份答卷。

“今年春班演出盛况空前——40多天里,我们跨越广东、广西多地,连演50多场。从乡村戏台到城市剧场,从传统唱腔到跨界融合,我们始终以包容开放的姿态拥抱时代。”她说。

在春班现场,我们沉浸于浓厚的节庆氛围,感受到民众对粤剧的炽热情感,并深刻体会到:粤剧的生命力,始终扎根于民间。

正是通过这一场场春班的演出,让粤剧在无数民众的心中悄然萌芽,滋养着未来的希望与传承的土壤。

文|记者梁善茵黄宙辉通讯员林楷虹

图|记者梁善茵(除署名外)

0 阅读:2
金羊网

金羊网

羊城晚报官方网站金羊网

作者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