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我国一名志愿军战士,为娶一位朝鲜姑娘,选择留在朝鲜,放弃我国国籍。然

蜀山史道 2025-02-22 12:03:10

1958年,我国一名志愿军战士,为娶一位朝鲜姑娘,选择留在朝鲜,放弃我国国籍。然而晚年时,他却数次申请,想恢复国籍。   1950年10月,美国主导的联合国军进入朝鲜,战争迅速蔓延至鸭绿江边,严重威胁着中国的安全。关键时刻,中国政府做出决定,派遣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展开了对抗侵略者的激烈斗争。   志愿军的介入改变了战争的走向。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军紧密配合,进行了一场场殊死搏斗,经过无数艰难的战斗,双方于1953年7月27日签署了停战协议,标志着朝鲜半岛的战火暂时平息,但两国的人民依然面临着重建和恢复的巨大挑战。   随着停战协议的签订,朝鲜的战后重建成了新的任务。为了促进朝鲜的和平与统一,中国政府积极响应中朝两国政府的呼吁,决定分批撤出驻朝志愿军。1958年3月至10月,志愿军陆续撤离朝鲜。在撤军过程中,志愿军履行了军事任务,为朝鲜人民的恢复工作贡献了大量力量。   在朝鲜的撤军过程中,志愿军战士不畏艰辛,艰苦的工作条件无法动摇他们的决心。许多战士参与到战后重建中,帮助当地人民清理废墟、修建基础设施。无论是烈日下的劳作,还是在泥泞中跋涉,他们都默默奉献,不计个人得失。   当志愿军撤离时,朝鲜人民纷纷前来送别。许多朝鲜人民带着依依不舍的心情,含泪告别曾与他们并肩作战的中国士兵。志愿军战士的辛勤工作和无私奉献,给朝鲜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在最困难的时刻,志愿军的帮助和支持成为了朝鲜战后恢复的重要力量。   时光的指针拨到1981年的一天,王兴复站在熟悉又陌生的祖国土地上,望着天空,心潮澎湃。阔别家乡30余年,他终于带着妻子吴玉实和七个孩子回到了中国定居。面对记者的提问,王兴复感慨万千:"我虽然远在异国,但从未忘记自己是中国人。回到祖国怀抱,是我多年的夙愿啊!"   王兴复的境遇颇为不凡。19岁那年,正值朝鲜战争爆发。怀着保家卫国的赤子之心,他毅然参军入伍,成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一员,来到朝鲜前线投入战斗。因表现出色,王兴复被编入志愿军第4兵站,主要负责给前线储备和输送物资。驻扎地恰好在石岭里村,于是他就一直留在了那里。   停战后,石岭里的村民陆续回到家园,其中就有吴玉实一家。当年,吴玉实还是个天真烂漫的小姑娘。为了生计,吴玉实和父母来到合作社工作,帮助乡亲重建家园。年轻力壮的王兴复主动承担了繁重的任务,渐渐和吴玉实熟悉起来。听说她家境不幸,王兴复处处关照,常拿些馒头、水果请她吃。   和平的日子总是惬意的。停战后,兵站经常放电影、开联欢会,附近的村民们都喜欢来凑热闹。吴玉实也不例外,只要有空就会跑来,每次都能收到王兴复的特别"照顾"。慢转眼几年过去,小姑娘出落成亭亭玉立的少女,王兴复才恍然发觉,原来自己已经深深爱上了她。   然而,他们的恋情却遭遇了波折。1958年,军方作出决定,全面撤回志愿军。消息传来,战士们纷纷欢呼,盼望着早日回家。王兴复却犯了难:部队明文规定不允许志愿军和当地姑娘通婚,要是执意回国,就必须和吴玉实分道扬镳;如若留下来,又得放弃祖国赋予的中国国籍。思来想去,王兴复咬咬牙做了决定——娶吴玉实为妻,哪怕为此牺牲一切。   于是,王兴复一面找吴玉实的父亲讨要了姑娘,一面向兵站领导汇报了思想,恳请就地复员。面对这位痴情的战士,领导苦口婆心地劝说:"留下来,还要放弃咱们的国籍啊!姑娘再好,也比不上祖国亲啊。你可要想清楚了。"

王兴复却异常坚定:"我已经答应了她,无论什么处分,我都不后悔!"眼看拗不过他,兵站领导只好一层层上报批准,最终特批王兴复就地复员,成为第一个因为爱情而留在朝鲜的志愿军战士。   尽管生活安康,但故乡的亲人和曾经的战友,却常常浮现在王兴复的脑海。1963年和1974年,他曾带着妻儿回国探过两次亲。故土难离,每次告别,他的心都像被撕裂了一般。

随着岁月流逝,王兴复对祖国的思念越来越深,回归心切。他的妻子吴玉实看在眼里,疼在心上。虽然舍不得离开生养自己的土地,但她深知丈夫魂牵梦绕的,始终是那个遥远的东方古国。一番深思熟虑后,吴玉实对丈夫说:"既然你这么想家,那咱们就一起回中国吧。"   得妻子首肯,王兴复喜出望外。1967年,他正式向朝鲜和中国两国政府提出申请,要求恢复中国国籍。为表决心,他当即辞去了校长的职务。历经多年的漫长等待,王兴复的请求终于得到批准。1981年,他带着全家八口,回到了魂牵梦萦的祖国。

0 阅读:0
蜀山史道

蜀山史道

用专业的眼光,品读历史瞬间,解密历史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