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70亿打水漂,40亿商誉减值!

蒙牛前任总裁卢敏放豪赌斥巨资收购贝拉米,没想到却是血亏,曾经的乳业巨头,如今净利润暴跌97.8%,886亿营收难掩颓势。
进货价竟然比拼多多售价还高,绝望的经销商哀叹:这生意狗都不接!

蒙牛前任总裁卢敏放
蒙牛究竟做了什么?会让一起打拼的经销商发出这样的声音?
蒙牛的败局2024年蒙牛的财报一经报道出来,很快就在市场上炸开了锅,886亿的营收同比下降了10%,看着这个营收还不算太低,但是在这886亿元的营收中,只有1.045亿元的净利润,同比暴跌了97.8%,这对于蒙牛来讲无疑是一个噩耗。

这也难免让人好奇,曾经的乳业巨头,怎么会沦落到这步田地,难道说这背后有着鲜为人知的秘密?
蒙牛之所以会到现在这个处境,其实还得从2019年说起,当时的蒙牛总裁卢敏放力排众议,花费了70多亿的高价,收购了贝拉米这个企业。

卢敏放这样做的目的很简单,就是想把贝拉米的有机奶粉作为进军高端市场的利器,甚至还喊出了“三年破千亿”的豪言壮语。
可结果并不理想,贝拉米在中国市场水土不服,压根就进不了线下超市,只能在代购圈子里小打小闹,完全打不开局面。

一时间,这砸进去的70多亿,就如打水漂一样,什么水花都没溅起来,反而成为了蒙牛甩不掉的包袱,也从这一刻,卢敏放也被称为蒙牛“最败家的总裁”。
直到2024年,蒙牛不得不为贝拉米计提近40亿元的商誉减值,这个数值可以说是直接吃掉了全年的利润,这对于蒙牛的打击也是巨大的。

当然这还并不是全部,蒙牛的渠道问题,除了高价收购的失败,更多在于渠道的混乱,蒙牛为了追求多元化,销售渠道从传统的商超,拓展到了电商平台、零食量贩店,虽然说各种渠道并存更有利益销售,但是却缺乏有效的管理。
就拿“特仑苏梦幻盖”牛奶来说,他们以250毫升10瓶装,在不同渠道的价格差距过大,正常渠道终端零售在60-70元,经销商进货价大约在46元,零食折扣店经常低于60元,还送礼品,拼多多更低,根据生产日期,35元到46元不等。

这种价格乱象,让经销商非常难办,毕竟进货价比拼多多的售价还要高,这也导致更多的消费者会选择线上购买。
就这还不是最糟糕的,最糟糕的事,蒙牛还搞起了渠道专供,同样的产品,在不同渠道有着不同的价格,甚至包装不同,而这也导致经销商感觉到了背叛,有一种曾经的合作伙伴被当成牺牲棋子的感觉。

这种现象,也导致卖不出去的牛奶只能退货,临期产品只能亏本甩卖,进一步冲击价格体系,形成恶性循环。
同时有一些经销商不堪重负选择退出,还有一些经销商则是铤而走险开始串货,扰乱市场秩序,而这也那个的行为也是对蒙牛自身的品牌形象造成了影响。

在这插一嘴,什么叫串货,串货就是指经销商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将产品跨区域销售或销售给非指定客户的行为。
曾经就有一个在北京做了18年蒙牛冻品的经销商,他曾经帮助蒙牛打下了华北市场,可结果却因为公司压货,导致库存积压达到了7400万,被蒙牛拖欠的费用高达1000多万,无奈之下只能破产,同时个人也被限制高消费。


这位经销商并不是只是个例,其实还有很多蒙牛的经销商也遇到过这些困境,可是如今都成为了蒙牛的“弃子”,而那些新代理商看到拼多多的低价,也是纷纷望而却步,表示“这生意狗都不接”。
从这就可以看到如今的蒙牛是多么的垮台了,不仅营收可怜,更是失去了很多经销商的信任,在市场毫无立足之地。

眼看时间来到2024年,卢敏放依旧没有实现“三年破千亿”的目标,也是只能下台,由新任总裁高飞接替,要知道高飞可是蒙牛的“老人”了,后面的特仑苏品牌就是他打造的。
高飞和卢敏放不同的事,他并不激进扩张,而是采用更加务实的举动发展,上任之后的高飞,采取了一系列的收缩措施,大幅度削减销售费用、营销费用和行政费用。

效果也是非常明显的,在高飞的带领下,2024年蒙牛的整体支出减少了14%,只有35亿元,这个金额与卢敏放在任时期的62亿元,几乎下降了一半。
2024年,卢敏放黯然下台,高飞接任蒙牛CEO。高飞是蒙牛的“老人”,成功打造了特仑苏品牌。

虽然这种“节流”的策略非常有利于公司发展,但是这对于那些陷入困境的经销商来说,则是雪上加霜,毕竟他们原本还想着指望公司的补贴,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可结果呢?
蒙牛不仅没有为经销商提供支持,反而进一步削减开支,甚至裁减业务员,这都对经销商带来了更大的冲击,恐怕这些经销商怎么也没想到,蒙牛会这样做。

值得注意的是,蒙牛之所以会有现在的困境,其实不仅使自身经营的问题,更是反应出了当下整个快消行业面临着很大的挑战,那种传统经销商模式,在电商兴起的冲击下,已经成为了时代的过去式。
像拼多多、零食店这种新兴渠道,绕开了中间商,直接与厂家合作,以更低的价格销售产品,这也变相的压缩了传统经销商的生存空间。

厂家为了追求销量,往往会同时在线上线下开设渠道,但是这种多元化渠道,也会是变相导致价格混乱,最终损害的是品牌自身的价值。
新晋乳业第一伊利相比于同样作为乳业巨头的伊利,在2024年出现在了绿色制造的名单中,而且伊利集团广东工厂凭借着自身在绿色制造上的表现,成功荣获国家级“绿色工厂”的榜单。

在2024年前三季度来看,伊利产业的营收总额已经能够已经超过了蒙牛,达到了890.39亿元,而且净利润更是蒙牛的百倍,突破了“百亿”大关108.68亿元,同比增长了15.87%,创下了历史新高,坐上了亚洲乳业第一的宝座。
根据相关报道,伊利如今除了东南亚市场外,还在积极准备向美洲、非洲、中东等地区进军乳制品消费市场,希望通过和当地的经销商组件合作,逐步加强本地化运营的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伊利为了稳定且超预期的业绩,伊利也是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通过主动调整,全面挖掘消费者的潜力。
根据尼尔森数据显示,伊利品牌旗下的金典有机奶已经在2024年前三个季度持续以领先地位增速,持续扩大了市场份额。

不得不数说,蒙牛和伊利的差距还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蒙牛的遭遇真是让人不禁感叹!
结语如今蒙牛用20年建立起来的渠道帝国,正在被自己亲手拆掉,25元一项的特仑苏、9.9元一板的蒙牛酸奶,虽然说让消费者得到了实惠,但是这种低价长效,也对导致品牌的价值在不断流失。

毕竟一旦当消费者适应了低价,谁还会再为品牌的溢价买单?如今的蒙牛是否能够重现往日的辉煌,还是得看未来的路要怎么走!
文章信源新浪财经2024-11-02:创历史新高,伊利还有更高目标

21世纪经济报道2025-03-27:蒙牛净利润暴跌97.8%:高飞为卢敏放的扩张“买单”丨乳业年报观察

华尔街见闻2024-03-29:换帅的蒙牛如何追伊利

金融界2024-10-19:蒙牛增长失速,高飞力挽狂澜?

和讯新闻2021-09-29:蒙牛经销商“崩盘”始末:合作18年后被遗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