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维为何终生不用八卦阵?廖化一针见血指出原因:此阵是一个鸡肋

学富古今 2024-12-17 22:12:18

姜维为何终生不用八卦阵?廖化一针见血指出原因:此阵是一个鸡肋

世人皆知诸葛亮的八卦阵威震天下,连司马懿这样的名将也对其敬畏三分。可鲜为人知的是,诸葛亮的关门弟子姜维,一生竟从未使用过这个神奇的阵法!

这位被称为"续卧龙"的蜀汉名将,明明继承了诸葛亮的全部军事才能,却对这个令敌人闻风丧胆的八卦阵置之不理。更让人不解的是,在他数次北伐中,明明有很多机会可以施展八卦阵,他却偏偏选择了其他战术。

直到多年后,跟随刘备、诸葛亮多年的老将廖化,在临终前说出了一番话,才让这个困扰了后人千年的谜团有了答案。这位经历了蜀汉兴衰的老将,究竟说出了什么惊人的话语?而姜维不用八卦阵的真正原因,又是什么呢?

一、八卦阵的渊源与威力

世人都说八卦阵神秘莫测,却不知这个阵法的来历竟然还要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相传当年,齐国名将田忌与孙膑在与魏军对阵时,就曾经运用过八卦的变化之理。一日,魏军大将庞涓领兵来犯,田忌正准备按照常规布阵迎敌。这时孙膑却说:"将军何不试试八门金锁阵?"

这八门金锁阵正是八卦阵的雏形。孙膑将八个方位分别布置了休、生、伤、杜、景、死、惊、开八个阵门,每个阵门又藏有伏兵。庞涓的魏军刚一进入阵中,就如同坠入迷宫,前后不辨方向。

后来战国时期的孙武,在《孙子兵法》中也提到了类似的阵法变化之理。他说:"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这恰恰道出了八卦阵的精髓所在。

到了西汉时期,著名的军事家郑安平更是专门写了一部《太一八卦阵法》,将这门阵法的理论体系完善了一大步。此书传到诸葛亮手中时,已经过了近四百年。

诸葛亮是何等聪明的人物!他一看到这本书就如获至宝,连夜研究了三天三夜。不仅如此,他还结合自己对天文地理的研究,对八卦阵进行了一番改良。

要说诸葛亮最大的创新,就是在原有八卦方位的基础上,又加入了"九宫"之变。这就好比是在迷宫中又增加了许多暗门,进入其中的敌军不仅会迷失方向,还会突然遭到伏击。

正史上记载,诸葛亮第一次施展改良后的八卦阵,是在夷陵之战前的一场小规模战斗中。当时吴军派出五千精兵前来侦察,诸葛亮立即命令部下按照新改的八卦阵布阵。结果这五千吴军刚一进入阵中,就像是掉进了陷阱,转眼间就损失了大半。剩下的人好不容易逃出来,却已经被吓破了胆。

从那以后,但凡听说蜀军布下八卦阵,敌军就不敢轻易来犯。就连善于用兵的司马懿,也曾说过:"孔明布阵,如同天衣无缝,真是高明啊!"

最令人惊叹的是,诸葛亮的八卦阵不仅能用在平原,在山地和水域也能灵活运用。据说他曾在定军山一带设下水路八卦阵,让敌军的战船在河道中转来转去,最后不得不狼狈撤退。

就这样,八卦阵在诸葛亮手中发扬光大,成为了蜀汉军队最厉害的战术武器之一。可谁能想到,等到这件利器传到姜维手中时,情况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二、姜维与八卦阵的渊源

世人都说姜维是诸葛亮的关门弟子,却不知他拜师的经过竟如此曲折!

建兴六年的一天,诸葛亮率军出征,途经天水郡。当地太守向他推荐了一位年轻的县令:"此人名叫姜维,年纪虽轻,却已通晓兵法,更是精通八卦之理。"

这话倒是引起了诸葛亮的兴趣。要知道,在天水这样的边陲之地,能通晓八卦之理的人可不多见。第二天,诸葛亮就召见了姜维。

两人相见的情形十分有趣。诸葛亮并未直接谈论军事,而是先在地上画了一个八卦图,指着乾位问姜维:"此位主何?"姜维立即答道:"乾为天,为君,为父,为金。"接着,诸葛亮又指了指坤位,姜维又答:"坤为地,为臣,为母,为土。"

一番问答下来,诸葛亮连连点头。他发现这个年轻人不仅对八卦有研究,更难得的是能把八卦之理与军事变化联系起来。当即,诸葛亮就决定收姜维为徒。

但是传授八卦阵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诸葛亮先让姜维从最基础的阵法学起,比如鱼鳞阵、锋矢阵这些常用的战阵。在姜维完全掌握这些基础阵法后,诸葛亮才开始传授八卦阵的奥秘。

传授的过程可谓是煞费苦心。诸葛亮每次都会亲自带着姜维到军营外的空地上,用木棍在地上画出八卦方位,然后一个个讲解各个方位的变化规律。有时还会让士兵们实地演练,让姜维亲眼看看八卦阵是如何让敌军陷入迷阵的。

经过整整一个月的intensive training,姜维终于掌握了八卦阵的基本原理。这时候,诸葛亮又教给他一个秘诀:"八卦阵变化无穷,关键在于审时度势。若遇上地形受限,或兵力不足,切不可强行使用。"

诸葛亮甚至还特意安排了一场实战演练。他让姜维指挥一支偏师,在汉中的一片开阔地上布下八卦阵,然后派另一支军队来进攻。结果姜维指挥有方,来攻的军队在阵中转了大半天也没能突破。

从那以后,姜维就成了诸葛亮军中的得力助手。每次布阵,诸葛亮都会让姜维在旁边观摩。渐渐地,姜维对八卦阵的理解越来越深入,不仅掌握了如何布阵,更明白了什么时候该用,什么时候不该用。

然而,让人没想到的是,等到诸葛亮离世,姜维接掌军权后,他却再也没有使用过八卦阵。这位精通八卦阵的大将,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呢?这就要说到他在北伐中的一些特别经历了...

三、姜维北伐中的军事选择

世人都说姜维继承了诸葛亮的衣钵,却不知他在战场上的表现竟与诸葛亮大不相同!

第一次北伐时,姜维就展现出了自己独特的用兵风格。在祁山之战中,他没有采用八卦阵,而是创造性地使用了"锋矢阵"。这个阵法看起来简单,却暗藏玄机:前军呈箭头形状,两翼部队如同箭羽,一旦敌军压上来,两翼部队就能迅速合拢,将敌军围在中间。

魏将郭淮第一次遇到这个阵法时,还以为是普通的进攻阵型。他率军直接冲向阵型中央,结果被姜维两翼合围,差点全军覆没。从那以后,魏军见到蜀军摆出锋矢阵,就再也不敢贸然进攻了。

不仅如此,姜维还特别擅长利用山地地形作战。在第三次北伐中,他在陇山一带设下了一连串的伏击点。每个伏击点都不是固定的阵法,而是根据山势临时调整。魏军追击时,一个不留神就会撞上伏兵。

有一次,魏将陈泰率军追击姜维,走到一处山谷时,突然发现四周的山坡上到处都是蜀军。这些士兵看似散乱地分布在各处,实际上却形成了一个灵活的包围圈。陈泰虽然是名将,这次也不得不狼狈撤退。

姜维还发明了一种特殊的游击战术,被当时的士兵们称为"游龙战法"。这种战术不需要布置复杂的阵型,而是让军队像游龙一样忽隐忽现。敌军以为蜀军在东面,转眼间蜀军却出现在西面;以为蜀军要进攻,结果蜀军又突然撤退。

在第五次北伐中,姜维就用这种战术把魏将邓艾耍得团团转。一个月的时间里,邓艾的大军追着姜维的小股部队到处跑,结果不但没能消灭蜀军,反而被姜维趁机抢占了几个重要关隘。

更令人称奇的是,姜维善于利用地形变化来代替固定阵法。在祁山之战后期,他发现当地多是丘陵地带,于是就利用地形的起伏来设伏。他让士兵们埋伏在山坡背后,等魏军经过时突然杀出,打得魏军措手不及。

这种灵活多变的战术风格,与诸葛亮的八卦阵形成了鲜明对比。姜维更喜欢根据实际情况随机应变,而不是遵循固定的阵法。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充分利用地形优势,而且不需要太多精锐部队。

然而,姜维不用八卦阵的真正原因,却不仅仅是因为他有自己的战术创新。这背后还有一个更深层的考虑,这就要说到廖化临终前的那番话了...

四、廖化临终揭示的真相

世人都说姜维不用八卦阵是因为学艺不精,可谁知道真相却藏在一位老将临终前的一番话中!

这位老将便是廖化,一个从汉中起家、跟随刘备打天下,后来又追随诸葛亮北伐的元老级人物。他曾亲眼目睹了蜀汉由盛转衰的全过程,对军情可谓了如指掌。

建兴三十年,已经年过八旬的廖化卧病在床。一日,姜维前来探望,两人聊起了北伐的往事。廖化突然说道:"维公可知为何我一直支持你不用八卦阵?"这句话一出,让在场的人都愣住了。

原来,廖化早就注意到了一个关键问题:蜀汉的精锐部队在逐年减少。他告诉姜维:"当年先帝和丞相用兵,光是训练八卦阵就需要三千精兵。如今我军主力不过万人,若再分出三千人来操练阵法,如何应对魏军的进攻?"

这番话道出了残酷的现实。在诸葛亮时期,蜀汉拥有充足的精锐部队,光是汉中一地就有五万大军。但到了姜维时期,因为连年征战,兵源逐渐枯竭,能用的精锐部队越来越少。

廖化接着说:"八卦阵看似玄妙,实则最忌兵力不足。若是阵脚不稳,非但不能困敌,反而会让敌人找到突破口。"他举例说,就在上次北伐中,魏军已经摸清了八卦阵需要大量精锐部队布防的特点,专门派出小股部队在阵法薄弱处试探。

不仅如此,廖化还指出了另一个问题。他说:"智不出敌,而力少于寇,用之无厌,何以能立?"这句话的意思是,如今蜀汉的智谋和实力都已不如魏国,贸然使用八卦阵反而会弄巧成拙。

廖化的话揭示了一个残酷的事实:八卦阵这样复杂的阵法,需要强大的国力作为支撑。当年诸葛亮能够随心所欲地使用八卦阵,是因为蜀汉正处于鼎盛时期。但到了姜维时代,形势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说完这些话后不久,廖化就离世了。他的这番临终箴言,不仅道出了姜维不用八卦阵的真正原因,也揭示了一个重要的军事真理:再厉害的战术,也要根据实际情况来使用。

这番话对姜维的影响极大。在此后的北伐中,他更加注重因地制宜,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战术。这种务实的作战风格,在军事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五、历史给予的启示

世人都说姜维不用八卦阵是一个历史遗憾,却不知这个选择背后竟蕴含着深刻的军事智慧!

唐朝著名军事家李靖在研究八卦阵时就曾说过一句话:"诸葛八阵虽奥妙,不及姜维知变通。"这句话道出了八卦阵在军事史上的独特价值:它不仅仅是一个战术,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了军事智慧的演变过程。

贞观年间,李靖受命编撰《军事志》,专门派人去蜀地收集有关八卦阵的资料。在实地考察中,他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诸葛亮布阵的地方大多是平原,而姜维作战的地点则遍布山地。这个差异恰恰说明了两位名将不同的用兵思维。

更令人惊讶的是,后来的军事家在研究姜维的战例时发现,他虽然没用八卦阵,却在不知不觉中将八卦的变化之理融入到了日常用兵中。比如他创造的"游龙战法",就巧妙地运用了八卦中的进退变化原理。

到了宋朝,著名军事家曾公亮在编撰《武经总要》时,特意对比了诸葛亮和姜维的用兵特点。他发现姜维不用八卦阵这个决定,实际上开创了一种全新的军事思维:不拘泥于固定阵法,而是根据敌情随机应变。

北宋名将岳飞也曾在《岳家枪法》中提到:"姜伯约善于因地制宜,此乃用兵之上策。"这句话的背后,是对姜维务实作风的高度肯定。

明朝时期,戚继光在研究古代战例时,对姜维的选择给予了特别的关注。他指出:八卦阵固然精妙,但在军力有限的情况下,选择更灵活的战术反而是明智之举。这个观点在当时引起了很大反响。

有趣的是,就连后来的外国军事家也对这段历史产生了浓厚兴趣。他们认为,姜维不用八卦阵的选择,体现了东方军事思想中"以变应变"的精髓。

在清朝《四库全书》的编纂过程中,朝廷特意组织人员对这段历史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们发现,姜维的选择不仅影响了当时的军事格局,更对后世的军事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姜维的这个选择还影响到了民间武术的发展。许多武术流派在创编新招式时,都强调要像姜维一样,不拘泥于固定套路,而是要随机应变。

到了现代,军事专家们在研究这段历史时发现,姜维不用八卦阵的决定,其实反映了一个普遍性的军事规律:战术运用必须要考虑实际条件,这包括地形、兵力、敌情等多个方面。

0 阅读:0

学富古今

简介: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