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舞新姿,山城焕颜——贺景宁三月三,共赏畲乡风情盛景

我生于1955年,那是一个洋溢着希望的时代,谁能料到,我与景宁这座山间小城结下了不解之缘,亲历它的每一次蜕变与升华。

从1979年踏上讲台,我将青春与热血无保留地奉献给教育事业。在景宁的这些年,我教过一届又一届的学生,看着他们长大成人,走出大山,也看着景宁一点点改变模样。退休之后,我时常在景宁的街头巷尾散步,每一处细微的变化都让我感慨万千,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我的回忆与牵挂。

又到了春天,春风温柔地抚过敕木山,凤凰图腾的彩带在畲寨上空猎猎作响,洋溢着无限的希望与力量。每逢农历“三月三”,空气中弥漫着乌饭的甜香,畲族山歌在街巷中悠扬回荡。这熟悉的味道与旋律,瞬间将我拉回往昔岁月,让我深刻感受到景宁四十一年的沧桑巨变。

四十一载前,景宁尚是一个偏远的小镇,我曾执教的鸬鹚小学,校舍破旧,教室内的桌椅参差不齐,窗户也无法严丝合缝,条件艰苦至极。在那简陋的教室里,我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向孩子们传授知识。孩子们那求知若渴的眼神,始终支撑我坚守岗位。我总是想,如果景宁能够展翅飞翔,这些孩子定能拥有更加灿烂的未来。

谁能料到,短短四十余载,景宁犹如浴火重生的凤凰,实现了蜕变。如今,它已化身为现代化的山城,荣获浙江省五A级县城的美誉。我常在鹤溪河畔漫步,畲族廊桥古色古香,横跨两岸,犹如一位智者,缓缓讲述着景宁的沧桑。旁侧崛起的城市综合体,现代气息浓郁,传统与现代在这里交织出耀眼的光芒。这种交融带来的无限活力,让我由衷感到欣喜。登上敕木山巅,5G基站巍然矗立,它如一条无形的纽带,将景宁与外界紧密相连,使这座小城不再偏远闭塞。现在的景宁,正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拥抱未来,我为之深感自豪。

岁月如梭,景宁的发展有目共睹。县域经济总量增长近百倍,生态工业园内机器轰鸣,那是发展的强音;高山生态农业示范区里,惠明茶的香气弥漫;全域旅游如火如荼,年接待游客超过千万。这些数字背后,是畲汉儿女无数个日夜的奋斗与付出,是他们用勤劳与智慧,今日的辉煌。

最让我欣慰的是,景宁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始终坚守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国家级非遗“畲族民歌”走进了校园,孩孩子们用纯真的声音吟唱古谣,我仿佛看到了畲族文化传承的希望之光。银饰錾刻技艺在文创产业园焕发新生,精美的银饰作品吸引了无数游客的目光。每年的“三月三”风情节,全国各地的游客纷至沓来,欢声笑语溢满每个角落。畲医畲药走上国际学术论坛,凤凰装元素亮相巴黎时装周,我们的传统文化在与现代文明的交流中,愈发璀璨夺目。这不仅是景宁的骄傲,更是中华民族的荣光。

在生态发展的道路上,景宁也走出了一条独特的道路。四十年来,全县上下齐心协力,将森林覆盖率保持在81.1%。创新的“生态贷”将林权转化为实际资产,为百姓带来了丰硕的收益。“景宁600”生态农产品品牌,在长三角地区声名鹊起,越来越多的人品尝到了来自景宁的优质农产品。在“千万工程”的引领下,大均乡成为全国首个“碳中和”试点乡镇,炉西峡清新的负氧离子成为生态康养产业的“金钥匙”。景宁这个“中国天然氧吧”,真正实现了生态优势向发展优势的转化,踏上了一条绿色发展的康庄大道。

回望过去,从畲寨温暖的火塘,到今日宽敞明亮的城市客厅;从山间清脆的马铃声,到高速公路上车水马龙的繁华,景宁四十一年的发展历程,就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奋斗史诗,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哲理。每当“三月三”的山歌在耳畔回响,我听到的不仅是古老民族千百年来的历史回声,更是景宁在新时代破茧成蝶、勇往直前的壮丽乐章。我亲历了景宁的过去,也将继续见证其未来。我坚信,在未来的岁月里,景宁必将振翅高飞,谱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作者景宁县离退休干部驻杭州活动组临时党支部书记王树明

0 阅读:0
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平台由人民日报媒体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建设并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