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才有真情义

文化寻根人 2025-04-08 14:43:40

有时候,真正的故事在不经意间开始。

冯骥才第一次“遇见”宋雨桂,并不是在某个艺术展览上,也不是在某场社交聚会上,而是在一本杂志上。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冯骥才偶然看到一幅印刷品——那画是长江的三峡。

画中的三峡陡峭逼人,让冯骥才心头一震,那个名字——宋雨桂,从此在他脑海里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有的人就是这样,一见如故,冯骥才和宋雨桂正是如此。

当他们终于在政协会议上见面时,相视一笑,仿佛认识了许多年。

冯骥才大喊一声:“请问哪位是宋雨桂?”结果,一个苍劲的声音答道:“我。

两人就这样成为了好朋友。

政协的会议是他们每年固定的见面时间。

冯骥才回忆,两人住在对门,宋雨桂常常在晚间兴之所至,咚咚咚敲开冯骥才的门,说:“来,咱们聊聊,或者画画。”宾馆的笔墨纸砚成了他们创作的工具。

宋雨桂总是带着烟和酒,有笔墨的地方就有开心的时光。

生命可能有尽头,但艺术没有。

宋雨桂在患病后依然专注创作。

他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完成了一幅巨作——《黄河雄姿》。

那段时光,他不断与冯骥才交流画面的进展,甚至趴在地上作画。

他的坚持与艺术的结合,感动了所有人。

艺术家与作家的友谊,常常汇聚成动人的画面。

冯骥才在回忆宋雨桂时,心里总是充满温情与敬意。

他的书房里,有宋雨桂送给他的《思骥图》,那马迎风独立,似乎在怀念老友。

故事说到这,无需多言,你是否也被这份纯粹的情谊打动了呢?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或许我们也该停下脚步,像冯骥才和宋雨桂那样,与老友相聚,聊聊天,喝喝酒,画画人生。

艺术与友情,便在这些平凡的时光中,变得厚重而纯粹。

这便是生活的美好,也是情义的最真实写照。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