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初三女生的散文让人不禁落泪!

文化寻根人 2025-04-07 16:16:47

在一个阳光不是特别刺眼的下午,教室里如常地忙碌着,笔尖划过纸面的声音此起彼伏。

张潇冉,这个名字在杭州市丁兰实验中学的走廊里并不显眼。

就在某天的一堂语文课上,她递交了一篇模仿朱自清的散文,令所有人都静默了。

儿时的绿皮火车记忆

潇冉的文章并没有使用华丽的辞藻,而是用最朴素的语言,讲述了一个关于绿皮火车的故事。

那辆绿皮火车,是她儿时回内蒙古老家的交通工具。

小时候,潇冉总是跟在姥姥姥爷身边,从杭州坐上那趟火车,经过25小时的旅途到达乌兰察布。

夏天,火车窗外流动的风景从南方的温婉渐变为北方的辽阔。

即使车厢内有时候会嘈杂喧闹,这对于她那小小的世界而言,都是如此美好。

等到车外晨光破晓,潇冉习惯性地把额头贴在起雾的玻璃上。

她似乎认为,车窗外的新一天,是为了迎接他们一家而升起。

可是随着她上小学,火车的旅程变得稀少,车轮留下的印迹成了记忆中的虚线。

而那趟伴随她成长的列车,慢慢消失在铁轨与时间的尽头。

当旧火车与儿时情怀交织

时间不知不觉流逝,去年,姥爷的离世让潇冉常回老家。

可是,曾经的绿皮火车却不复存在,那段归乡之路变得漫长而煎熬。

每一次的回家,都是从机场到老家的一整天折腾,与小时候那悠然自得的绿皮旅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让潇冉想念起了曾经的火车,那过往的温情和儿时的情怀。

就像命运的安排,今年,潇冉听说那趟绿皮火车又重新开通了。

打从心底的激动,她决定乘坐这趟列车,一探过去的影子。

车厢里一切熟悉的方言,与车轮摩擦铁轨的声音,仿佛是时光倒流。

她犹如躺在大地母亲的摇篮里轻轻摇晃,这温暖的感受久违而亲切。

爷孙情与儿时回忆的对比

在火车上的一幕,勾起了潇冉的回忆。

她看到排列在车厢狭小床铺上的爷孙俩,爷爷蜷缩在床尾,为的是给孙子多点空间。

熄灯后小孙子偷偷掀起窗帘,欣赏那外面飞逝的风景。

而潇冉注意到,推销员来往交易时,那位爷爷只是被一个“孩子爱吃”的理由打动,就乐呵呵地掏了钱。

这一切让她想起了姥姥姥爷也曾这样对她,他们是否也曾傻傻地为她买下些小玩意儿?

又是否曾经让自己缩在床尾,只为给她一个好梦?

那画面如此熟悉,令人怀念。

不可抑制的思念

终于,火车到站,潇冉见到了思念已久的姥姥。

那一刻,心中的潮水忍不住地决堤而出,她再也压抑不住对姥爷的思念。

大家都未曾料到,这篇看似简单的文字,却能如此深深地打动人心。

它的温情和细腻直击人心,让人浮想联翩。

在这个缺乏耐心的时代,细细品读一个初三女生的散文,感受其中涌动的情感,似乎是多么奢侈的体验。

纷乱的生活中,不妨让我们回忆起那些年少的琐事和温暖的护佑,未必每一程归途都是那样的悠然。

时间改变了承载物,却无法替代对情感的依恋。

正如潇冉的故事,如果记忆如潮水,一旦追忆起便再也无法抹平。

这样的回忆,承载于平凡的绿皮火车,蕴藏于简单的文字中,仿佛瞬间拉近了我们与过往的距离。

希望潇冉继续用文字抒写心中的真诚与细腻,感动着你我他。

她未曾做惊天动地的大事,仅仅诉说着那些默默温暖她的点滴,却在不经意间,让人泪光闪动。

这篇散文提醒我们,虽然时代变迁,交通工具日新月异,但人心深处那份对家的渴望却从未改变。

无论生活如何变化,能被家人深情相拥,都值得我们珍惜。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