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2年,朱棣大军压至南京,守门大将李景隆主动投降:“我愿打开城门,不知燕王能

百年战争录 2025-04-02 11:02:41

1402年,朱棣大军压至南京,守门大将李景隆主动投降:“我愿打开城门,不知燕王能否饶我全家?”朱棣大喜:“这是大功,我登基后你就是群臣之首。” 李景隆有“建文战神”之称,不过这可不是夸赞,而是个戏称,因为只要他出战,不是败就是降。 这可丢尽了他爹的老脸。要知道,李景隆的父亲是开国功臣李文忠,当初李文忠带领大军,在应昌一举拿下元军主力,逼得元朝皇太子狼狈而逃,还俘虏了皇孙,立下赫赫战功。朱元璋登基后,他被封为曹国公,享受食禄三千石。 这样一比,儿子李景隆实在逊色,他也被笑话“虎父有犬子”。 不过李景隆也曾风光无两,他高大帅气、文质彬彬,父亲去世后他承袭了曹国公的爵位,并出任太子太傅,可以称得上是当时的朝堂顶流。 后来朱元璋将他外放到西北边境守关,直到五年后身子骨不行了,才将李景隆召回南京。 朱元璋去世后,朱允炆登基,很快开始了削藩,先后将多位藩王贬为庶人,逼得燕王朱棣起兵造反。 长兴侯耿炳文与朱棣对战连连惨败,朱允炆便接受了黄子澄的建议,换李景隆做主帅,并赐予便宜行事之权。 李景隆踌躇满志,自认为熟读兵法,定可以像父亲那般建功立业。但他忘了,朱棣常年征战,经验丰富,两人根本就是一个王者一个青铜。 朱棣听说对面的新主帅,心中大喜:“李景隆是赵括重生,我无忧矣!”于是他放心地将北平交给儿子朱高炽,自己北上向宁王朱权讨要骁勇善战的朵颜三护卫。 李景隆得到消息后立刻包围北平,多次尝试攻城,却过了一个多月都没攻下来,一直耗到朱棣带着护卫归来,两军在郑村坝对峙。 当时正是天寒地冻之时,李景隆的兵都来自南方,根本无法适应这样的气候。 "冻死及堕指者甚众,临战率不能执兵"。 朱棣仅带着护卫,就打破了双方僵持的局面。而李景隆方则损兵十万,溃不成军,于是当晚就仓皇而逃,到德州安营扎寨。 黄子澄悔恨自己当初的举荐,于是联合其他大臣提议斩杀李景隆。李景隆为了逃脱罪责,便说是军中将领不听指挥所致。没想到,朱允炆还真的信了他的话,不仅不治罪,还赐予他专征之权。 次年四月,李景隆重振旗鼓,带领60万兵马,其中不少骁勇大将,再次挥师北上。按说这样的配置,定能将燕军打个落花流水,结果因为李景隆的错误指挥,再次溃败,只好退到济南,并丢下了全部辎重。 朱允炆这次终于将李景隆召回南京,众臣也开始讨伐李景隆。黄子澄痛哭道:”景隆出师观望,怀二心。”方孝孺更是一把揪住李景隆痛骂:“坏陛下事者,此贼也。“ 但是念着从小一起长大的情意,朱允炆还是没有治罪,反而将镇守南京的重任交给李景隆。 结果1402年,朱棣率大军攻至南京城下,李景隆奉命前去求和,带回来的消息是被朱棣拒绝。但其实,李景隆看朱棣胜算更大,是趁机去投降的,随后他就打开南京城门,迎接燕军进城。 建文帝朱允炆得知自己钦点的大将竟然叛变,悔青了肠子:“我怎么没有早点杀了他!”随后,他就在宫中放了把火,消失地无影无踪。 就这样,朱棣兵不血刃就夺得皇位,论功行赏时便将李景隆排在首位,还给他加了一千石的食禄,引来一众大臣的不满。 其实朱棣也瞧不上这个没骨气的两面派,更何况对方还曾是自己的手下败将,他重用李景隆不过是为了拉拢前朝旧部。 不过李景隆的得意日子都没过上三年,在众位大臣的频繁弹劾下,朱棣还是将他削去了爵位,并把他的旧部监禁在京城。直至永乐末年,李景隆才去世。 可惜他出身名门,却空有知识没有本事,还如此两面三刀,又怎么会有好下场?也就是朱允炆念旧情,总是给他机会,还给他最好的配置,结果却遭到背叛,生生将一手好牌打个稀烂,看来用人还是要唯贤不能唯亲啊! 不过有人说,李景隆是对建文帝君臣失望,所以早就投靠了朱棣,才会故意打败仗。但这可是掉脑袋的事,他真的会冒这么大的风险以身试法吗?  

0 阅读:74
百年战争录

百年战争录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