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十五年(1417年)六月十五日,另一位与郑和齐名出使西洋的太监张谦从海外归来。得到相关禀报的朱棣,命人前往金乡卫(今浙江苍南金乡镇)慰劳太监张谦及其随行的指挥使、千户、百户、镇抚等人,并各有升赏。
永乐年间朱棣派往海外的外交使团不胜枚举,为什么唯独对张谦如此厚爱呢?倒不是由于这个使团的外交工作完成得格外出色,而是张谦等人在归国途中,在金乡卫海上遭遇了一股来势汹汹的倭寇。张谦使团规模有限,全部随行人员仅一百六十余人,倭寇方面却有近四千之众。但这群倭寇是乌合之众,经过二十余个回合的激战之后,死伤惨重,最终大败而去。明军趁势俘虏了数十人,并将其悉数押送至南京。
张谦是浙江温州金乡卫人,从小父母双亡,一位老族人看他无法生活,将他送入宫中,做了一名小宦官,在靖难之役时,建文帝朱允炆火烧皇宫,人们吓得纷纷逃走,而张谦却很有主意,他说服了几位太监,主动打开宫门,迎接燕王的军队入宫,燕王朱棣大喜过望,论功行赏时,发现主动打开宫门的,就是一位叫张谦的小宦官,朱棣因此对张谦十分信任。
朱棣重赏了张谦及其随行人员之后,却不得不正视一个残酷的现实,那便是曾经一度绝迹的倭寇,此时再度出现在了大明的海疆之上。他第一时间命刑部员外郎吕渊审讯了被俘的倭寇,并逐渐了解到日本国内最新的政治动向。
原来,曾经接受大明王朝“日本国王”金印、冠服等物的室町幕府第三代将军足利义满,已然于永乐六年(1408年)去世了。对于父亲生前“挟明自重”、意图取天皇而代之的做派,他的儿子足利义持并不认同。因此,他在继任征夷大将军后便改弦易辙,并且拒绝后小松天皇给予足利义满“太上法皇”的封号。日本坊间早有传闻,足利义满与后小松天皇之母三条严子通奸,后小松天皇实为足利义满的私生子。足利义持如果接受了父亲的这一封号,就有授人口实之嫌。
对于足利义满与明朝建立的睦邻友好关系,足利义持也不以为然。他首先拒绝接见明成祖朱棣派来的使节,此后在亲信斯波义将的鼓动下,悍然与明朝断交。在写给明成祖朱棣的国书中,足利义持不仅表示两国建交是“惑于左右”“猥通外国船信之问”的结果,更将父亲足利义满之死归咎于“受历受印,而不却之,是乃所以招病也”。此后再度放纵倭寇骚扰中国、朝鲜的海岸线。
对于足利义持的所作所为,明成祖朱棣并非不清楚。只是此时的明朝忙于处理内部事务,无暇抽出手来对付日本。基于这样的战略考虑,朱棣于永乐十五年(1417年)十月初三,派遣刑部员外郎吕渊等出使日本,通报了明朝击败和俘虏倭寇的情况并送还俘虏,给了日本一个“数年不修职贡,意为倭寇所阻”的台阶。还直截了当地警告足利义持:“尔惟迪父之行,深自克责,以图自新。凡比年并海之民被掠在日本者,悉送还京,不然尔罪益重,悔将无及。”
面对大明王朝义正词严的警告,日本的“萨三州刺史”岛津滕存忠等人跟随吕渊前往南京,奉表谢罪。以不知晓本国人骚扰中国东南沿海为托词,愿朝贡如初,以求宽宥其罪。朱棣看到对方言辞恭顺,便赦免了日本方面的罪行,并在礼部款待了日本使者。足利义持却依旧对渴望去朝鲜半岛乃至大明境内劫掠的各路海盗持默许态度。
永乐十七年(1419年)五月,日本北九州和对马岛等地再度发生饥荒,在室町幕府的默许之下,对马岛豪强宗贞盛雄心勃勃地扬帆下海,劫掠了朝鲜半岛的忠清道与黄海道。此次行动宗贞盛胃口颇大,在骚扰完近邻朝鲜之后,一支由三十一艘战船组成的倭寇舰队继续西航,冲向中国的辽东半岛。但无论是足利义持还是宗贞盛,或许都没有想到这些行径早已引发了中朝两国的极度不满,一场针对他们的行动正在悄然展开。
此时朝鲜的国王是世宗李祹,但实际权力掌握在太上王太宗李芳远的手中。李芳远的成长道路与明成祖朱棣颇为相似。作为朝鲜王国开国君王李成桂的第五子,李芳远虽然为父亲取代高丽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却长期被排除在继承人的行列之外,心怀不满的李芳远发动了两次“王子之乱”才最终清除了幼弟李芳硕和二哥李芳果的势力,成功继位。
雷同的人生境遇和相近的性格人品,使得李芳远和朱棣长期保持着惺惺相惜的良好关系。李芳远当年出使明廷,曾与朱棣私下会晤,相谈甚欢,二人还在彼此成功的道路上守望相助。朱棣在南京登基之后,李芳远第一时间遣使朝贡,而朱棣则回赠金印、诰命、冕服等物。李成桂多次求而不得的明朝对朝鲜的册封,终于在李芳远身上得偿所愿。除了名分之外,中朝的贸易额在永乐年间也有了大幅的增加。
永乐六年(1408年),刚刚丧妻的朱棣甚至恢复了元朝时的旧例,要朝鲜向中国进贡处女,被选中的权氏后来成为朱棣的宠妃。事实上,挑选朝鲜贡女的工作完全由朱棣派遣的内使黄俨等人负责,李芳远为了配合这次“海选”还下令禁止国内嫁娶。这对同样依靠计谋和武力上台的“龙兄虎弟”,联手摆平足利义持也在情理之中。得到朝鲜通报的倭寇即将袭扰边境的消息之后,明朝辽东地区随即进入战备状态。由于手中兵力有限,经验丰富的辽东总兵刘荣并没有在正面与敌人硬碰,而是令指挥使徐刚率领步兵埋伏于山下,指挥使钱真等率领马军绕到倭寇背后,截其归路,百户姜隆则率领壮士绕道到海口,暗中烧毁倭寇所乘船只。
六月十五日凌晨,倭寇一千五百余人乘船三十一艘,停泊在马雄岛,登岸直奔望海埚而来。这些海盗显然骄横已久,尽管遭遇了明军诱敌分队的抵抗,仍大张旗鼓地冲向望海埚。直到明军炮声轰鸣、伏兵四起,倭寇才意识到掉进了刘荣的陷阱,只得向海边废弃的樱桃园堡撤退。如果任由这些海盗负隅顽抗,明军可能要承受较大的伤亡。刘荣果断采取围三缺一的战术,空出樱桃园西侧的壁垒,引诱倭寇突围。慌不择路的海盗们果然中计,再度一头撞入了明军的包围圈。在这场至少十个小时(自辰时至酉时)的战斗中,明军阵斩倭寇千余人,生擒百余人,一举重创了对马岛日本海盗的主力。明成祖朱棣对这一战果颇为满意,给予了刘荣“诏封广宁伯,禄千二百石,予世券”的封赏。
六月十九日,正在对马岛等待部下满载而归的宗贞盛,突然接到浅茅湾居民的报告,说海面上出现了重重帆影。对马岛全岛一时欣喜若狂,以为可以暂时远离饥馑,等到对方登陆才发现竟是朝鲜王族李从茂亲率的讨伐大军。精锐已出的宗贞盛自然抵挡不住一万七千余人的朝鲜军队,仓皇之中,对马岛当地的武士只能召集五十几人抵抗,海岸防线顷刻崩溃。不过朝鲜军队此次出征并非为了攻城略地,因此李从茂仅派出小股精锐部队登陆。他们沿途烧毁岛民的房屋和庄稼,掠夺船只,还找到了一百三十一名被倭寇抢来的中国人。
朝鲜军队进攻对马岛的消息不久传到足利义持耳中,日本上下顿时人心惶惶,有传闻说明朝的大军也将随后抵达。心惊胆战的足利义持连忙命令九州各地的豪族派兵前往对马岛,支援宗贞盛。面对日本政府的大举增兵,朝鲜军队显然有些托大。六月二十六日,朝鲜军队再次在仁位郡登陆,遭到当地日军的伏击,左军节制使朴实麾下的朴弘信、朴茂阳、金该、金熹等战死。好在右军节制使李顺蒙、兵马使金孝诚的后续部队及时赶到,这场被当地人称为“糠岳之战”的战斗才以平手告终。此后朝鲜军队退守尾崎浦,战局陷入胶着状态。
尽管没有占领对马岛全境,但是朝鲜舰队沿着该岛的海岸线一路烧杀,令宗贞盛品尝到了“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的痛苦。不仅诸多良田、房屋被烧成了白地,当地居民出海讨生活的船只也被付之一炬。无奈之下,宗贞盛只能向朝鲜请求停战,甚至自说自话地开出了称藩的条件。好在日本政府及时派遣特使前往朝鲜王国首都王京(今韩国首尔),表明对马岛是日本的领土,杜绝了未来一场可能的领土纠纷。
中朝双方在清剿对马岛倭寇集团中一守一攻,可谓配合默契,不禁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而在结束了这场被朝鲜官方称为“己亥东征”的军事行动之后,朝鲜王国处理善后的两个细节颇值得玩味。由于朝鲜军队在行动中表现拙劣,朝鲜国内有人提出将被解救的中国人安置在朝鲜国内,以免丑事外传,但太上王李芳远坚持将他们礼送回国。而在与日本政府的交涉中,朝鲜刻意辟谣,说进攻对马岛并不是遵从明朝的命令,却公开申明这是朝鲜在主动回击倭寇对明朝边境的侵犯。
日本把这次朝鲜的军事行动称为“应永外寇”,经此一战,自知不是中朝两国的对手。1428年,足利义持因在沐浴时挠伤了臀部引发感染而死,其弟足利义教不得不再度向明朝称臣,恢复了与中朝两国的勘合贸易。所谓勘合,本指古时盖有骑缝章的契约文书。双方需同时出具所持的两边,比对一致后方可开展交易。
室町幕府持明朝发放的符契,以朝贡的名义派出贸易船只,在指定港口宁波交付货物,明朝则以“国赐”的名义交付日方所需要的商品。在日本贸易船上往往还有大量的附载物,对于这些商品,明朝在宁波市舶司收取抽分(实物关税)之后,予以官买或由官准牙行(牙行类似于今天的贸易公司)贸易。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扇子、名刀、漆器等手工业产品之外,明朝还从日本大量进口硫黄、银、铜等。硫黄自然是用于军事领域,而以铜钱收购白银和日本铜矿石,却是稳赚不赔的生意。一方面,日本国内银贱而钱贵,两国贸易后期,明朝百分之十五左右的白银皆从日本流入;另一方面,日本的铜矿石中含有大量的银,日本没有技术提炼,因此明朝虽然以高价收购,却依旧利润丰厚。
日商在宁波等地不可避免地要遭到官准牙行的压价和欺骗,但在日本贸易船停泊期间,当地市舶司会盛情款待,免费提供日常饮食和生活用品。日本商贾采购的中国产品如生丝、药材、字画、书籍卖至日本会获利丰厚,明朝的铜钱在日本国内也有很高的信誉和购买力。后来,贸易船返航之时,日本国内都是一片“唐船归朝,宣德钱到来”的喜悦之情。
刘荣于望海埚大败倭寇及朝鲜军队攻入对马岛之际,正值郑和船队第五次下西洋回国的前夕。或许正是出于对日本的戒备,朱棣在此后的两年暂停了下西洋的行动。基于有备无患的考虑,这支经过大风大浪考验的精锐之师是可以用于惩戒日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