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总医院科普时间]北京杨柳飞絮“组团”来袭,这份防护指南藏着啥妙招?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4-09 17:09:22

春暖花开,北京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杨柳飞絮期。近日,北京发布了今年首个杨柳飞絮预报,提醒市民注意防护。杨柳飞絮不仅给日常生活带来不便,还可能引发过敏反应,影响健康。那么,如何科学应对这一季节性挑战呢?应急总医院急诊科主任、主任医师缪国斌为大家提供实用的防护指南。

[哪些人群需注意?]

1.过敏体质者。对花粉、灰尘等过敏原敏感的人群,更容易受到杨柳飞絮的影响,出现过敏症状。这类人群在飞絮季节应特别注意防护。

2.呼吸道疾病患者。患有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呼吸道疾病的患者,飞絮可能诱发或加重病情。这类人群应避免在飞絮高发时段外出,并随身携带急救药物。

3.儿童与老年人。儿童和老年人的免疫系统相对较弱,更容易受到飞絮的影响。家长和护理人员应加强对儿童的防护,老年人则应减少外出,避免飞絮接触。

4.皮肤敏感者。皮肤容易过敏的人群,飞絮可能引发皮肤瘙痒、红肿等症状。这类人群应避免飞絮直接接触皮肤,外出时尽量穿长袖衣物。

[出现哪些情况需要就医?]

1.呼吸系统症状加重。如果出现持续的打喷嚏、流鼻涕、喉咙瘙痒、咳嗽等症状,且症状逐渐加重,甚至出现气喘、呼吸困难等情况,应尽快就医。医生可能会建议使用抗组胺药物或激素类药物缓解症状。

2.眼部或皮肤症状持续。眼部出现红肿、瘙痒、流泪,或皮肤出现干燥、红肿、瘙痒、风团等症状,应使用生理盐水冲洗眼部或涂抹抗过敏药膏,并避免抓挠。若症状加重,应及时就医。

3.全身过敏反应。如果出现全身性皮疹、呼吸困难等严重过敏反应,应立即就医,避免延误治疗。

[如何对抗飞絮?]

1.减少外出时间。飞絮高发时段集中在每天的10时至16时,这段时间内,空气中飞絮浓度较高。建议敏感人群尽量减少外出,尤其是避免在此时间段进行户外活动。如果必须外出,可以选择清晨或傍晚,此时飞絮浓度相对较低。

2.做好物理防护。外出时,务必做好防护措施。佩戴口罩可以有效阻挡飞絮进入呼吸道,选择医用外科口罩或N95口罩效果更佳。同时,佩戴护目镜或太阳镜,防止飞絮进入眼睛,引发眼部不适。此外,穿上长袖衣物,减少皮肤直接接触飞絮的机会。

3.及时清理飞絮。回家后,及时更换衣物,并用温水清洗面部和手部,避免飞絮残留。对于衣物上的飞絮,可以用粘尘胶带或湿布轻轻擦拭,避免飞絮飞扬。

4.使用空气净化器。在室内,使用空气净化器可以有效过滤空气中的飞絮和过敏原,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定期更换滤网,确保净化效果。

5.保持室内湿度。使用加湿器或放置水盆,增加室内湿度,有助于飞絮沉降,减少空气中飞絮的悬浮。

[生活中如何预防?]

1.保持家居清洁。定期清洁家居环境,尤其是门窗、空调滤网等容易积聚灰尘和飞絮的地方。用吸尘器或湿布擦拭家具表面,减少飞絮的滞留。

2.增强免疫力。均衡饮食,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和E的食物,如柑橘类水果、坚果等,有助于增强免疫力。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让身体有足够的时间修复和恢复。

3.适量运动。适量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瑜伽等,可以提高心肺功能,增强身体抵抗力。运动后及时洗澡,更换干净衣物,避免飞絮残留在皮肤上。

4.心理调节。飞絮季节容易引发焦虑和烦躁情绪,学会放松心情,通过听音乐、阅读、冥想等方式缓解压力。良好的心态有助于提高身体免疫力,减少过敏反应的发生。

5.减少飞絮接触。尽量避免在飞絮高发时段进行户外活动,如必须外出,选择飞絮较少的地方,如公园的林荫道、湖边等。回家后,及时清理身上的飞絮,避免带入室内。

6.饮食调理。避免食用易引发过敏的食物,如海鲜、芒果等。多喝水,保持身体水分充足,有助于排出体内毒素,减轻过敏症状。

7.养成良好习惯。勤洗手,避免用手触摸眼睛和口鼻,减少飞絮进入体内的机会。外出归来后,及时清洗鼻腔和口腔,保持呼吸道清洁。

北京的杨柳飞絮期虽然带来不便,但通过科学防护和良好的生活习惯,我们可以有效减少飞絮对健康的影响。记住,飞絮高发时段为每天的10时至16时,尽量减少外出,做好物理防护。如果出现过敏症状,及时就医。希望这份指南能帮助大家更好地应对飞絮季节,享受美好的春日时光!

[专家名片]

缪国斌,应急总医院医务处处长,急危重症中心/急诊科主任,医学博士,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知名专家。

技术擅长:内科及心血管危急重症的抢救治疗,对脓毒症及脓毒性休克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的抢救方面具有独到之处。曾在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赛克勒医学院研修,从事内科系统疾病及心血管病的诊疗及介入诊疗30年,熟悉起搏器和心律失常、高血压及结构性心脏病的介入诊疗,在复杂冠心病介入治疗、冠脉严重钙化病变旋磨及准分子激光治疗、心衰的临床和基础研究、高血压及结构性心脏病、血管内影像学及生理学等方面有较深造诣。作为术者完成冠脉介入手术12000余例,急性心梗心源性休克救治成功率达99%。能够熟练使用无创及有创呼吸机、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Picco)、主动脉反搏球囊(IABP)、体外膜肺(ECMO)等技术抢救危重症患者。

科研成果: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4篇。出版专著两部,合著两部。作为第一负责人获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7项科研基金资助,作为业务骨干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6项科研项目,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两项,荣获国家发明专利两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

学术兼职:中国循环学会重症微循环分会委员,北京转化医学会应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创新与转化学组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胸痛专业委员会全国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分会创新与转化学组委员,北京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委员,北京医学会鉴定专家,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基金评审专家。

策划:融媒体中心

审核:缪国斌

监制:彭雪征

0 阅读:0
北京日报客户端

北京日报客户端

爱北京、关注北京、读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