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报恩寺珍宝传奇

玉宿 2020-12-29 04:56:38

大报恩寺珍宝传奇

大报恩寺位于江苏南京中华门外雨花路东侧秦淮河畔长干里,是明朝永乐皇帝(朱棣)传说为纪念其生母,在1412~1451年期间兴建的一组规模庞大,有如宫殿般金碧辉煌的建筑群。其中有一座唯一被史料记载的琉璃宝塔,因为美丽和荣耀,被世人称作中世纪世界七大奇观之一。这座南京最古老的皇家寺庙,历经沧桑,见证了数代王朝的兴衰荣辱。

金陵大报恩寺究竟因何而建,经历过多少次的劫难,最后又如何毁灭?奢华的背后,究竟具有多少艺术价值,究竟拥有多少奇珍异宝?

一、拥有世界奇观的皇家寺院

大报恩寺珍宝传奇

南京,十朝都会。

出中华门,经长干桥过秦淮河,到南京晨光机器厂(原金陵机器局),是一片低矮楼房连绵而成的居民区,南京晨光厂的大门口立着一块路牌,“三藏殿后街”。沿着路牌所指往北,一头钻进那片居民区,蓝底白字的门牌上写着:“北山门”、“宝塔根”、“宝塔山”……“这里就是大报恩寺。”几个站在墙边享受午后阳光的老人很肯定地说。

“这里是南朝寺庙的发祥地。”有位老人对包括大报恩寺在内的南京城南地区似乎极为熟悉,“贯穿城市东西的秦淮河从孙吴以来就是居民密集、商业繁华的精华所在。”

从孙吴建都开始,南京经历了东晋、宋、齐、粱、陈、南唐、明、太平天国以及中华民国10个朝代,故称“十朝都会”,金陵大报恩寺也伴随南京走过了漫长的岁月。

根据史料记载,“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起源就是金陵大报恩寺。金陵大报恩寺的历史从孙吴开始,原址曾是建于吴赤乌三年(240)的长干寺及阿育王塔,该寺历经东晋、南朝、隋唐,一直沿用。南唐时期,寺址一度沦为军营庐舍。北宋时再度复兴,端拱元年(988),僧可政于终南山得唐三藏玄奘大师的顶骨舍利,在长干寺建塔收藏。宋天禧元年(1017),长干寺改称天禧寺,寺塔易名“圣感”。元至元二十五年(1288),诏改天禧寺为“元兴慈恩旌忠教寺”。到明代初年,该寺的历史已达千年。

明洪武来年,工部侍郎黄立恭奏请重建,费金25000两。永乐六年(1408),寺塔全毁于火。永乐十年(1412),明成祖朱棣敕工部于原址重建,在正史上,朱棣重建大报恩寺目的是为了报答父亲朱元璋和马皇后的养育之恩,但传说却有不同的解释:一说为纪念生母。传说朱棣的母亲是一个高丽(今朝鲜)美女。因为朱棣未足月就被生下来,所以心狠手辣的朱元璋将她处以“铁裙”之刑,活活折磨而死。朱棣当上皇帝后,以借纪念朱元璋和马皇后的名义来兴建寺塔,其实是为了纪念他生身的母亲;另一说为纪念侄子朱允炆。朱棣皇位坐稳后,觉得愧对被自己杀死的侄子朱允炆。因为自己起兵造反后,朱允炆曾下过一道诏命,要求临阵诸将“毋使朕负杀叔父名”,正因有了此令,朱棣才能屡战屡败后依然东山再起,最后逼得侄儿葬身火海。为减轻自己的罪过,他诏令工部“依大内图武,造九级五色琉璃塔,曰第一塔,寺曰大报恩寺”。大报恩寺的建造,由郑和等人担任监工官。大报恩寺在永乐、宣德年间建造,正值郑和率领下西洋船队多次远洋海外之时,因而,郑和对这项工程难以全力照顾,工程进展缓慢,弊端展现。为此,宣德三年(1428),明宣宗朱瞻基特下御敕,要此时已出洋回国任南京守备的郑和“即将未完处,用心提督”,限期完工。竣工以后,郑和还特将其从海外带回的“五谷树”、“婆罗树”等奇花异木种植在寺内。

大报恩寺的营建工程浩大,尤以琉璃塔为艰。据有关史料统计,这一工程先后历时16年,动用全国征集的良匠军工达10万人,仅建塔一项的费用,就用钱粮2485484两钱,连郑和下西洋所剩百余万银两也耗于造塔的工程。

大报恩寺坐东向西,全寺整体建筑分为南北两大部分,寺庙主体部分(山门,佛殿、琉璃塔等)居北半部,附属部分(僧房、禅堂、藏经殿等)居南半部,南北两部分之间由围墙隔开。

大报恩寺北半部主体建筑中轴线布局排列有序:山门(金刚殿)——香水河桥——天王殿——大雄宝殿——琉璃塔——观音殿——法堂。香水河桥的南北两侧各置御碑亭一座,分别护于"御制大报恩寺左碑"和"御制大报恩寺右碑"。观音殿的两侧有祖师殿和伽蓝殿,观音殿后南北有画室118间。在祖师殿前有钟楼一座,而与之对称的伽蓝殿前却无鼓楼,按中国寺庙传统的"晨钟暮鼓"及建筑式样,大报恩寺内设钟楼而不设鼓楼现象较为少见。

大报恩寺临近秦淮河,地质稍软。在全寺建造之初,先竖木桩,纵火焚烧化为灰烬,再用重器压实,“上铺朱砂,取其避湿杀虫”。全部建筑除琉璃塔外,以四天王殿及大殿最为壮丽,下墙石坛栏檐,均用白石,雕镂工致。明初诏刻大藏,别置藏经殿,贮南藏经版全部。

而最让人惊叹的也要数那座琉璃塔了。据史料记载,该塔九层八面,高达78.2米,甚至数十里外长江上也可望见。塔身白瓷贴面,拱门琉璃门。门框饰有狮子、白象、飞羊等佛教题材的五色琉璃砖。刹顶镶嵌金银珠宝。角粱下悬挂风铃152只,日夜作响,声闻数里。自建成之日起就点燃长明塔灯140盏,每天耗油64斤,金碧辉煌,昼夜通明。

明代初年至清代前期,大报恩寺琉璃宝塔作为南京最具特色的标志性建筑物,被称为“天下第一塔”,更有“中国之大古董,永乐之大窑器”之誉,是当时中外人士游历金陵的必到之处。一些欧洲商人、游客和传教士相继来到南京,口碑相传,西方很多人都知道“南京瓷塔”,将它与罗马大剧场、亚历山大古城、比萨斜塔相媲美,称之为中世纪世界七大奇观之一。

大报恩寺珍宝传奇

二、镇寺之宝散落何方

大报恩寺建成后,几经劫难。嘉靖四十五年 (1566年) 遭雷火袭击,天王殿、大殿、观音殿、画廓140余间焚为灰烬;万历二十八年 (1600) 塔心木腐朽,塔顶倾斜,僧人洪恩募捐银数千两使之得以重修;清顺治十八年以后,内府及地方均有拨款修缮记载,最后一次是清嘉庆七年 (1802年)修复竣工后,绘塔图并附志。

1842年8月29日,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在英军“康华丽”号军舰上签订,中国进入有史以来最黑暗和耻辱的年代,身在南京的大报恩寺塔也开始走向覆灭之路。先是入侵的英军,他们疯狂地剥取塔身的琉璃瓷砖,大量盗取塔内供奉的金佛。1842年9月30日,英国军舰满载着他们从大报恩寺塔上掠夺的文物扬长而去。虽然在僧人的抗议下,英方作出了一点赔偿,但连他们自己都承认“这笔钱远远低于实际损害的价值”。大报恩寺塔遭此重创,再也没有了往昔金碧辉煌的风采。

1854年,清军攻克雨花台后,太平军为防清军占据大报恩寺对城内造成威胁,遂“用火药轰之,复挖空塔座下基地,数日塔倒,寺遭焚毁”。

还有一种说法则是毁于1856年,太平天国发生了严重的内讧——天京之变,北王韦昌辉深恐大报恩寺塔被石达开用以充当攻城的炮垒,于是竟下令将这矗立南京城长达400多年的巨塔摧毁,琉璃塔和大报恩寺都被夷为平地。

大报恩寺本来就位于城外,琉璃塔被炸毁以后,寺院日见衰败。1865年,江宁机器制造总局在大报恩寺遗址附近建造厂房,寺院遗址逐渐被蚕食瓜分,原本藏在大报恩寺的宝物也慢慢流失。而数百年后的今天,在这一带,就只剩一些当年的遗物了。

1958年,南京出土了很多五彩琉璃构件。因为发现将其砸碎和泥后,做出来的砖头耐高温,非常符合建造大炼钢铁的“小高炉”的需要,于是大量构件都被送进了粉碎机。当考古人员赶到现场时,满山遍野,到处都是琉璃构件和残片。一年之后,他们清理出3座残窑,开挖了3条探沟。在3号探沟,考古人员先后2次发现了一批五彩琉璃构件,和普通的琉璃瓦不同的是,它们不但多为宝塔部件,而且龙纹、佛教图样兼而有之,有的上面还编号并注明层数。

“发掘出的部分构件,后来被复原成一件琉璃拱门,现存于南博。”数十年后,南京工业大学教授汪永平参与了琉璃拱门的复原,“那是明永乐年间的作品。拱门的位置应该在一座琉璃塔三层或四层,加上其他史料的对照,我们认定这些就是大报恩寺塔的五彩琉璃构件。”

谜底并未就此解开,汪永平介绍说,据明末张岱《陶庵梦忆》、清代张尚瑷《石里杂识》所载,当年建造大报恩寺塔时,共烧制了三套完整的塔身构件,以供日后维修时更换。其中一套用于建塔,另两套则编上字号埋入地下,若塔上损坏一块,只要将字号报告工部,就可将备件取出,对号补砌,天衣无缝。可是史料记载中的那两套构件,究竟埋藏于何处?由于年代久远,确切地点如今仍是个谜。不过,光一个复原的拱门,已经让汪永平等专家赞叹不已,那九级五色琉璃塔该是如何夺目,而整个金陵大报恩寺又该如何的奢华?

南京的毗卢寺有一座38米高的万佛楼,楼顶供奉的是镇寺之宝,其中的一件就来自大报恩寺。最西面摆放着一个“金铁大磬”,磬前靠着一个小铜匾,上面写着:明永乐年间,由金铁合制而成。原供于南京大报恩寺琉璃塔内,太平天国时期大报恩寺毁于战火,大磬因而流失民间,清光绪年间两江总督曾国荃建造万佛楼,从民间幸得,供万佛楼。

据寺内僧人介绍,太平天国战争后,湘军将领曾国荃升任两江总督。因与南岳衡山海峰法师有约在先,所以将两江总督府(今总统府)临近的一个小庵扩建成毗卢寺。极有可能是当时新建成的毗卢寺中需要大型法器,曾国荃便派人去大报恩寺的废墟中收集了一些法器转给毗卢寺,这件大磬就是其中的一件。

此外,大报恩寺塔中另一样藏品更引起了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争夺,那就是玄奘的顶骨。

玄奘于长安玉华寺圆寂后,原葬于白鹿原,因为唐末黄巢起义,墓地被毁,顶骨迁至终南山紫阁寺。直到988年,南京一位名叫可政的和尚,到紫阁寺修行,无意中发现了顶骨舍利、金钵以及一些衣物,于是将顶骨与石碑千里迢迢地背回南京,并把它供奉在天禧寺里,天禧寺也就是后来的大报恩寺。

1942年11月初,驻防在南京中华门外的侵华日军高森隆介部队,在大报恩寺三藏殿遗址上建造“稻禾神社”,挖地基时挖出一个石函,石函上刻有文字,记载玄奘顶骨辗转来宁迁葬的经过。尽管日军严密封锁消息,但是各种传言仍然不胫而走,被多家媒体曝光。日军迫于舆论,承认玄奘法师顶骨出土的事实。由日军高森部队交给汪精卫政府,由伪外交部长兼文物保管委员会委员长褚民谊接收。移交的文物中包括玄奘顶骨、金佛像一座,纳骨小龛以及玉饰宝、古钱若干。

由于玄奘大师的名声显赫,各地均想迎请供奉,致其灵骨一分再分。如今,玄奘舍利分别保存在南京玄奘寺、南京灵谷寺、成都文殊院、西安大慈恩寺、台北玄奘寺、新竹玄奘大学、日本琦玉县慈恩寺、日本奈良三藏院、印度那烂陀寺等9处。据九华山僧人介绍,相对而言,南京九华山的那份舍利,1943年封存后,就一直留在三藏塔下,没有被动过,应该是最为完整的。

玄奘顶骨和金铁大磬都能成为一方寺庙的镇寺之宝,那金陵大报恩寺又该是什么样的规模?两者之外还有什么珍品没有被发现?

三、千年铁函中的惊人发现

2008年,在修整大报恩寺遗址时,工人们突然发现了地下的寺院地宫。地宫中最引人关注的要算是一只铁函了,这只铁函不仅是体积大,包裹严密,而且在地宫中还发现了石碑,石碑上刻有“金陵长干寺塔身藏舍利石函记”,一下把这个地宫提前了400多年,成为宋代文物,令考古专家更为兴奋。而且,石碑上还记载:函内藏有“佛顶真骨”、“感应舍利十颗”、“诸圣舍利”、“金棺银椁”、“七宝阿育王塔”。

这只铁函在转移至朝天富南京市博物馆地库后,也于8月6日揭开了它的面纱。

当天下午4点发掘进入了最后一个阶段,此时,铁函已处于无水状态,丝织物包裹的塔形已完全呈现出来。随后,一个令人惊喜的消息从地库中传出,南京市博物馆副馆长华国荣轻轻提起铁函里丝织物的一角,可清楚地看见包裹中的一个塔状物的塔心部分,看上去还很新,在灯光下发出蓝光,非常神奇。“很显然,这是一座鎏金七宝塔,塔身有精美的装饰图纹,高度和体积还不能确定,要进行画图、测量、做平面、立面分析。”九重锦绣如同是佛祖穿的衣物,华国荣说,上千年的丝绸能够保存得如此完好,出乎意料,也是十分珍贵的文物,无论如何也要想法保存好。为防止宝塔暴露在空气中遭损坏,丝织物不能完全掀起,只能露出一角。

“七宝阿育王塔”的“七宝”是哪七宝呢?据专家介绍,大体上是以金、银、琉璃、玻璃、珊瑚、玛瑙、赤真珠为七宝,将之作成“微型宝塔”,以放置供奉的舍利。南朝高规格的佛塔舍利都是用锦缎包裹的,梁武帝在复建长干寺时,就是用“九重锦绣”包裹了地宫里的舍利和供奉物。唐朝润洲刺史李德裕从禅宗寺塔的地宫中得到一批舍利,也是用“九重锦绣”包裹放置金棺银椁里,此次铁函里的“微型宝塔”也同样被证实是用丝织物包裹的。

经过专家们的研究讨论后,之前发现的宝塔,被确认为石函碑文中记载的“七宝阿育王塔”。这座高1.1米、边长0.48米的银质鎏金塔,是世界上出土的迄今体积最大、等级最高的阿育王塔。该塔与浙江雷峰塔地宫出土的纯银阿育王塔形制相同,但高度是其3倍,宽度是其4倍。专家们将其称为“解开千年结,露出鎏金塔”。

在场的所有人都被鎏金塔的精美震撼,只见塔刹顶部靠近塔尖处有一个被称为智慧珠的圆形宝珠,宝珠下是莲瓣托座,塔尖下共有四重圆形的相轮,上面布满了精美而规则的缠枝莲瓣纹,边沿上是细密的连珠纹,相轮四周还有用链子挂着的小铃铛。其中第四层相轮略有损坏,脱落的轮片表明,相轮为中空。专家解释说,莲花是佛教的圣花,因此佛教法器上常见莲花纹,这些花纹的制作工艺达到了中国金银器工艺的最高水平。

考古人员还在塔刹底部发现了一枚铜镜,铜镜用带子扣在塔刹上,只有1/3露在外面,似乎可以起到支撑作用。经历千年时光,二者已经粘连在一起,考古人员没有对铜镜现场提取。

塔刹下便是塔身,塔身四个角上各有一根向上竖起的山花蕉叶,上面同样布满了细密的花纹。让人称奇的是,每根山花蕉叶内侧都有一尊浅浮雕的释迦牟尼佛坐像,头顶有髻,身披袈裟,袒露右肩,端坐在莲花座上。

由于这座七宝阿育王塔四边几乎顶到铁函壁,因此塔身和塔底的模样仍无从得知。不过它的体积仍然让考古人员非常振奋,一般的出土阿育王塔高度只有二三十厘米,而这座七宝阿育王塔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塔王。

随着七宝阿育王塔的确认,专家们基本断定,碑文中记载的“感应舍利十颗”、“佛顶真骨”和“诸圣舍利”,都应该藏在七宝阿育王塔的塔身里。不过,曾经主持浙江雷峰塔地宫考古的黎毓馨表示,能否从塔身中取出这些圣物仍是一个未知数。根据史料和地宫碑文记载,雷峰塔阿育王塔内藏的就是佛螺髻舍利,然而塔身是被焊死的。为了保护文物,雷峰塔阿育王塔塔身内藏在金棺银椁内的佛螺髻至今未取出。

而此次的七宝阿育王塔(1011)和雷峰塔地宫中出土的阿育王塔(971)无论年代还是形制都非常接近,它的塔身也很有可能是被焊死的。考古就是这样充满未知和悬念,只有当七宝阿育王塔从铁函中取出,人们才能知道到底能不能一睹佛骨真貌。

大报恩寺珍宝传奇

《国宝传奇之谜》主编 赵敏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