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02年至207年六年的时间,曹操灭掉了河北袁氏,平定了乌桓,统一了北方。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向荆州进军。习惯于骑墙看风景的所谓“荆州八骏”的荆州牧刘表病死,其子刘琮投降,刘备仓皇撤退,撤退途中在当阳被曹军追杀,损失惨重。横扫荆州的曹操雄心勃勃,意欲彻底消灭刘备,并招降孙权。如果真的实现想法,曹操定然可以统一华夏了。
然而,由于刘备和孙权及时联手,在随后的赤壁之战中,疫情天灾、人祸诈降、骑兵与舟楫优势互换,曹军大败。曹操在这场战争中遭受了起兵以来最惨重的损失。随后,在江陵攻防战中,曹军再次被孙刘联军击败,不得不放弃江陵地区,在荆州版图被大大压缩。
曹操自兖州起家以来,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和壮大,终于成为了汉末首屈一指的割据势力,按照当时各诸侯的综合实力看,曹操是最有能力结束汉末诸侯争霸局面的,但是终其一生曹操都未能完成统一华夏的宏愿,原因是在曹操发展壮大的同时,南方孙权的整体实力稳步提升,打不死的刘备在刘表辖区内不断汇集人才提升实力,他们的联盟首先在赤壁之战中击败了曹操,结束了曹操在发展中期战无不胜的历史,之后又分别在汉中、江淮地区与曹操形成对峙之势,这也最终导致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本人曾认为,曹操轻易获取荆州后,用兵过急,如果能听贾诩之言或许是另一种结局,起码不会遭受惨败,让敌我双方实力此消彼长。当时,曹操率师南征,刘琮闻风投降,曹操拥有陆军近16万,招降原荆州水军8万,实力绝对碾压孙权与刘备。此时,贾诩站出来劝曹操,“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著,军势既大;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土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他主张与其兴兵东征,不如安抚百姓,百姓安居乐业,则江东父老便可不战而臣服曹操。正春风得意的曹操,此刻心里想的都是尽快完成统一天下的霸业,怎么可能理会贾诩的劝谏呢?曹操挥师东下,最终败绩而归,后来再丢荆州重镇江陵。
这里还要说明,赤壁之战在决策上存在问题,是与曹操对东吴第三代领导人孙权的轻视有极大关系。曹操对刘备是极为重视的,但对孙权一开始就没当一回事。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孙权在东吴掌权之时,曹操还在官渡,应付袁绍的大举进攻,呈焦灼状态胜负未卜,根本就没有力量对江东发动进攻。建安七年(公元202年),曹操下书要求孙权送子为质遭到孙权拒绝,曹操也同样是基于无暇顾及的原因而没有做出任何反应,他的中心任务是统一北方地区,对于20岁出头稍显稚嫩的孙权,在曹操的眼里根本不是自己的对手。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占据荆州之后,曹操给孙权写了一封信,言辞之中还是数年前那种恐吓的语气,“近者奉辞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从这封信的语气判断,曹操自认为年轻的孙权是不敢与自己强大的军力相抗衡的,只能是选择投降,但是曹操手下的谋士程昱却提醒曹操,不要轻视孙权。万万没有想到,曹操的恫吓迅速将孙权推向刘备,年轻的孙权与老谋深算的刘备联手击败了强大的曹操。在战役进行的过程中,还是因为轻敌的缘故,没有识破黄盖的诈降之计,导致战中被孙刘联军火烧战船。
赤壁兵败后,自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年底至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曹操与孙权展开了长达10年的淮南争夺战,不但没有预期的战果,而且因为兵力被牵制,造成刘备迅速壮大,直到此时曹操才终于发现孙权也是自己最为难缠的一个对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