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醉在上海监视鲁迅时,发现先生一个“习惯”,果断放弃拘捕计划

砚田文化人 2025-02-22 05:52:02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是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面旗帜,更是中国人心中一盏永远不灭的明灯,指引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青年寻找自己前进的方向。

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鲁迅以自己手中的笔为武器,以自己犀利的言辞为利刃,插入每一个反动派的心脏中,唤醒了一批又一批的热血青年人,站起来挽救处于危亡中的祖国。

以国民党为首的反动派也都将鲁迅视作大敌,曾经想过无数办法要抓捕他,甚至是残忍地杀害他。

国民党特务沈醉曾经专门找时间在上海监视鲁迅,就租住在他家对面的房子中,日夜观察他,但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了鲁迅的一个“怪癖”,后来竟放弃了对鲁迅的拘捕计划。

这究竟是怎样一回事?

沈醉其人

沈醉曾是中华民国陆军中将,是军统系统中的风云人物,曾与周养浩、徐远举并成为军统三剑客,他很早便在姐夫的介绍下加入到了中华民族复兴社的特务处,因此有着非常丰富的特务活动经验。

沈醉一成年就进入了复兴社的特务处,在经历了10年的磨炼和考验之后,获得了上级的赏识和认可,升任为军统总务处少将处长,并且深受特务头子戴笠的欣赏。

在戴笠管理军统局期间,他更是被委以重任,被戴笠当作得力心腹培养,因此他在军统局中的地位也非常之高。

沈醉年纪轻轻就开始做特务工作,在军统局中资历很老,有很多年纪比他大许多的人也要尊称他一声前辈。

随着时间的推移,国民党逐渐失了民心,军统局内部也因为戴笠的去世而开始复杂的党派纷争,沈醉被迫卷入其中后,被继任戴笠地位的毛人凤送往了云南在保密局中任站长,实际上就是将这个戴笠曾经的心腹边缘化。

在云南省政府主席卢汉宣布起义后,沈醉便成为了俘虏,被交给我军的有关部门,接受了人民的审判,先后经历了长时间的关押和改造。

沈醉曾经在国民党中居高位,但他在被俘后很快就改变了自身的态度,一直十分积极地进行改造,因此很快他就得到了特赦,后来他还根据自身经历撰写了一本书。

狠辣特工

沈醉在进入到特务组织后,便一直被安排在上海接受训练,然后执行了许多的秘密任务。

他初入特务组织时,还受到了排挤,因为他的年纪太小,并且没有任何的资历,所以在论资排辈现象严重的特务组织中非常受欺负。

虽然训练和工作都很辛苦,但沈醉却从没有过任何的怨言,只是一直低调而谦逊地接受着各种安排,并且很快就掌握了作为一名特工必须具备的各项素养。

很快沈醉便凭借着自己在执行任务过程中的出色表现而获得了上级的赏识,也让那些曾经排挤他的人对他心服口服。

沈醉曾执行过无数次抓捕地下党的任务,有些任务的危险性极高,但他也毫不畏惧,甚至有一次他不慎被子弹射中胸口,但却依旧像是没事人一样在前面冲锋陷阵,身边的同事都非常担心他。

在一次次执行任务的过程中,沈醉的身上也留下了不少的伤痕,最为严重的一次,他被人抱住从二楼坠落,在下坠过程中被树枝刮到,眼球受了很严重的伤,但即便如此,他也还是继续坚持着。

即便是在以手腕狠辣著称的军统系统内部,沈醉也是出了名的不要命,这也让他迅速在一众特工中脱颖而出,被戴笠选中,当作重点栽培的对象。

监视鲁迅

上世纪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鲁迅带着一家人迁居到了上海,作为在当时有着极大影响力的精神领袖,他的身上自然是聚集着很多关注的。

鲁迅搬往上海后依旧坚持用笔与反动派作斗争,字字泣血地控诉着反动派的罪恶行径,这引起了国民党当局的强烈不满,也逐渐产生了要除掉鲁迅的心思。

戴笠在听闻鲁迅到了上海后,便派出了沈醉对鲁迅进行监视,掌握他的一举一动,必要时便要动手杀害他,沈醉收到任务后,心情十分复杂,但还是服从了上级的命令。

沈醉虽然是一名军统特工,但他一直十分崇拜鲁迅,对于他写的文章更是爱不释手,因此当他知道自己要去监视他,甚至要对他痛下杀手时,内心也是十分挣扎的。

沈醉在鲁迅所居住的房子对面租住了一间小屋,日夜不分的时刻紧盯着他的动态,确保鲁迅的一举一动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

然而在这样昼夜不停的监视中,沈醉发现了鲁迅的一个“怪癖”,并且因为这个怪癖违反了上级的命令,果断放弃了拘捕计划。

他所发现的怪癖就是鲁迅只要在桌前伏案写字时,必然会将腰杆挺得笔直,即便是一天都坐在桌前,他也都保持着这样的姿势。

沈醉深知这样的姿势保持起来有多么疲惫,因此他的内心大受震撼,认为鲁迅刚正不阿的作风是深深刻入骨髓当中的,这样的人值得尊敬。

因此他果断放弃了拘捕的计划,再三思虑后打了报告,称鲁迅的名望和社会影响力实在是太大,若是将他拘禁起来或是直接杀害,都必然会引起轩然大波,因此应当放弃这次的行动,南京方面经过一番讨论后也同意了。

小结:

如果当年没有他,或许鲁迅早已经惨死在反动派的邪恶计划中。

后来沈醉曾有缘与鲁迅的儿子周海婴相见,他还提起了这段经历,让周海婴十分震惊,想来都觉得后怕。

沈醉虽然曾是军统特工中的要员,但他却并未完全泯灭良知,心中还存在着可以正确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准,因此他在后来才能够改造成功,为新中国作出贡献。

声明:【文章及图片转自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本文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如觉侵权,请联系我们予以公示或删除】

来源:历史人物简史

0 阅读:8
砚田文化人

砚田文化人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