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自2019年启动以来,已成为推动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作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重要参与者,东营职业学院石油与化学工程学院紧贴区域高端化工优势产业发展,深耕职业教育领域,石油化工技术专业群入选国家首期“双高计划”高水平专业群,石油化工技术、应用化工技术等专业成为国家级骨干专业,为区域石化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技术保障。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育人新范式
在当前石化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对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出了新要求,东营职业学院石油化工技术专业群围绕区域石化产业链,积极探索教材与教法改革,创新模块化教学模式。“专业群对接产业链,课程对接岗位,教学过程对接生产流程。”石油与化学工程学院副院长孟凡超介绍,学院通过重构模块化课程体系、组建结构化教学团队,推动课程体系与行业需求精准对接,与万华化学等中国500强企业合作开展“双主体”协同育人,共建国家开放大学石油和化工学院学习中心,形成校企共育的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牵头建设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库,入选5部国家级规划教材,并参与修制订20项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引领全国化工职业教育发展。
“不仅是从生产一线找老师、开课程,还将学生带到生产一线进行岗位实习。”据介绍,石油与化学工程学院自2012年以来开展“实习答辩”,让学生在实习结束后总结感受与经验,同时,带着生产一线的问题回到学校共同研讨,教师也将在下一步科研与教学中不断完善,实现教学相长。
“学院围绕学生的职业规划,创新特色培养方式,让学生从原来的普通操作员定位转向操作工程师、操作骨干的培养,大大拓宽职业发展空间。”石油与化学工程学院毕业生就业专业对口率达85%以上,25%进入中国500强企业就业,14名优秀学子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录用,近五年学生在国家级技能竞赛中获奖160余项,其中4次斩获一等奖,人才培养成效斐然。
以研促教让科研反哺教学
自2023年以来,石油与化学工程学院大力引进人才,现有副高级以上职称教师25人、博士11人,拥有省级技术技能大师、齐鲁首席技师等称号的教师7人,获批省级以上教学团队10个。投资近80万建立两个实验室,累计承担科研项目立项10多项,完成企业课题5项。近几年围绕新型储能电池相关材料、水电解制氢材料、新型催化剂材料、高分子可降解材料等开展了系列科学技术研究。截至目前,已获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发明专利12项,发表论文50余篇。
科学研究支撑人才培养,也是提升教育教学水平的关键。学院坚持“科研反哺教学、创新驱动发展”的理念,依托5500万元仪器设备总值和60余间实验实训室(车间),打造了全国石化行业示范性实训基地、省级新旧动能转换公共实训基地及市级重点实验室。配备PX、PMMA等29套大型实训装置,构建了覆盖化工全产业链的实践教学平台,为科研攻关和教学创新提供了坚实保障。
此外,教师团队将技术研发成果融入教材和课程,建成3门国家级在线精品课程,获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奖7项,4人斩获全国教学能力比赛一等奖。学院还联合企业开展技术技能培训3.4万余人次,承办30余场企业技能竞赛,连续12年承担山东省春季高考化工技能测试,形成了“科研—教学—服务”良性循环。
“在科研项目中,鼓励学生利用知网、万方文库等先自主了解课题并提出技术方案,再由老师进行指导,培养创新能力。同时,学生作为实验助理,在实验过程中逐步掌握各项基础操作,深入科研团队,从实践中学习工匠精神。”石油与化学工程学院程飞博士介绍,下一步,学院将持续产学研深度融合,将通过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的成熟经验逐步推广至其他专业。
产教深度融合精准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作为东营万亿级石化产业集群的“人才引擎”,东营职业学院石油与化学工程学院深度嵌入区域产业布局。聚焦化工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转型需求,与东营港化工园区共建东营港经济开发区(东营综合保税区)高端化工产教联合体、东营港经济开发区高端化工产业链和学院,牵头成立全国高端化工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山东省高端化工产教融合共同体成立。与青岛超瑞纳米新材料有限公司和山东零壹肆先进材料有限公司共建了新能源电池与材料产业创新研究院,与山东汉德和青岛大学共建了氢能产业创新研究院。近五年累计为东营规上化工企业输送高技能人才3000余人,其中50%成长为技术骨干,有力支撑了区域石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去年7月,我们聚焦山东零壹肆先进材料有限公司面临的实际科研难题,开展长寿命电解液开发项目,科研成果使钠离子电池使用寿命提高25%。”张焕博士介绍,学院科研团队聚焦行业痛点,完成化工智联监测系统等20余项技术攻关项目,为多家中小微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开发1+X职业技能等级标准2项,研制职业技能等级标准4个,有力支撑区域石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东营职业学院石油与化学工程学院以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为使命,不断教育教学创新、提升科研能力、促进产教深度融合,实现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同频共振。未来,学院将继续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职教力量,书写新时代石化人才培养的崭新篇章。(大众新闻记者刘海文郝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