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备考2026年国考,是不是太早?明白这3点就知道啦

迎彤说你好 2025-04-10 17:33:13

哈喽,我是老刘,致力于说道考公的那些事,助你上岸不迷路!

前几天,我推送了一篇2026年国考备考指南,建议伙伴们现在开始备考2026年国考。

就有网友问,现在就备考,时间长,消磨激情,等到冲刺时会疲惫,是不是太早了。

这也是个值得商榷的问题,我反思总结,现在就备考,可能对有些人还真不适用,但对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备考越早越扎实,效果会更好。

现在大三的学生课程基本写完,也到了思考谋划职业的时候了,25年省考陆续公布,一大部分人注定落榜,26年再战。

2026年国考备考也就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

1.时间充足,备考更轻松

2026年国考,预计在2025年10月发布公告,11月底进行笔试,1-3月面试。

现在距离笔试大概还有230天时间,抛去各种必须参加的活动,有效备考时间大概就200天。

与裸考上岸、一个月高分上岸等这些经验贴上看到情况相比较,还真有点早,但是这样的幸运儿会有几人?恐怕等到胡子白了也轮不到咱头上。

200天备考国考,可以放心地从容地备考。

国考就政治理论、常识、言语、判断推理、资料分析和数量关系这6个模块,总结起来也就120多个知识点点。

100天打基础,分板块学习,把每一个板块的知识点牢记在心,把每一个板块的考察题型熟悉,掌握做题思路。

当其他考生开始备考时,咱已经学习了一轮,远远的走在前面。

然后,再用2个月时间,刷套题,复盘反思,查漏补缺,进一步夯实基础,实现跨越式提升。

最后用1个月时间刷真题,巩固知识点,提高题感,再提升一大步。

这样从容不迫的备考不但备考充分,基础扎实,还可以适当放松自己,心里不焦虑,备考更轻松。

2.竞争压力大,对考生要求高

看看每年的考公数据,2023年国考报名人数259万,2024年报名人数303万,2025年报名人数341万。

报名人数逐年上涨,报录比越来越夸张,一个岗几百人竞争已是常态,还会有几千人上万人竞争一个岗。

考公,真是百里挑一的挑战,你必需要在竞争对手中出类拔萃。比如报考招录一个人的岗,笔试成绩基本要在第一名,还要摔出第二名好几分。

除了学霸等天选之人,只有付出更多,努力更多,才能走上山巅。

对于普通人来说,笨鸟先飞,只有长时间的啃知识点,才会真正熟悉考点,牢记知识点。

就拿行测来说,数量关系里复杂的公式、言语理解中模棱两可的选项、判断推理烧脑的逻辑、资料分析海量的数据,哪个会是轻轻松松吃透?

只有一遍又一遍的听课,一页又一页的记笔记,一道又一道的刷题,一次又一次的复盘思考,才会闭眼就能说个一二三,考场上不慌不乱。

这些,都是时间的沉淀,漫长的积累。

3.考察重点需要长期提升

国省考考的不是学习,不是知识的记忆,而是一个考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像逻辑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迅速应变能力、文字材料能力、心里调适能力等等。

能力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只有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实现质的提升。

备考时间越长,积累越多,质变越稳定,越能达到一定的高度。

就像我在粉丝群里主导的晨读晚诵,每天早晚各放声朗读10分钟人民网、新华社、半月谈等官网上的评论文章,提升政治理论素质,积累素材,掌握言语应用和申论写作,读200天和读100天的效果,肉眼可见哪个更厚实。

备考贵在坚持,坚持200天,能力就上去了。

结束语:

现在开始备考,时间充足,列好计划,有条不紊的备考,脚踏实地,每一步走得稳当一点,扎实一点。

基础打牢,各个知识点烂熟,做题思路非常清晰,还怕冲刺没效果?

仓促出征,总是顾此失彼,更加焦虑。

现在备考,把自己提升到上岸的高度,离上岸就不远了。

尤其是当年应届生,正儿八经的考公小白,趁早备考,及早提升,力争一次上岸!

--- E N D ---

0 阅读:50
迎彤说你好

迎彤说你好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