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发!和北大学生最喜欢的社团之一

一行行车辙,划过乡野城市

一道道身影,掠过青山绿水

一簇簇星光,从燕园洒向天地

北大行者,骑行于万水群山间

北京大学学生自行车协会

曾获北大十佳社团荣誉

是最受北大学生喜欢的社团之一

从周末的十几个人骑上车说走就走

到暑期几十人上千公里的浪漫跨越

一起听北大学生的远征故事

跟随他们一起出发

启程——此去乘万里长风

骑车,从一个地方出发,经历一路风景、路过岁月匆匆。北大车协的故事很多,凤凰岭的篝火、慕田峪的星空,远征世界屋脊、遥至异国乡土。北京大学学生自行车协会,曾获北大十佳社团荣誉,是北大的一大品牌社团,也是全国最早的高校车协。2002年,北大车协的考察报告《行丽江》被国家图书馆永久珍藏。

从时光中走来,现在的车协已成为北大规模最大、活动最丰富的学生社团之一。每周五义务修车,为他人安全骑行主动付出。每周末外出拉练,朋友、远方与沿途风景,将疲惫抛却脑后。当然,这里最精彩的故事,则留藏在暑期远征的旅程中。

每个暑期,北大车协都会组织远征活动。远征活动的队员,经过严格筛选,他们会分成为两三支队伍,分别踏上旅程。其中,经验颇丰的人会担任队长,带领队员一起开启一场长达两千公里左右的远征骑行。

2022暑期远征路线

行者无疆,虽千万里吾往!

骑行团——游侠少年迎向远方

黄河以南,阴山以北。黄河与阴山之间,东经112度北纬41度,呼和浩特,这里是一切故事开始的地方。

小区大门外,骑行团的六位队员围坐一圈。他们头顶的月亮像一块古老的银子,不吭不响,与他们一起静待黎明。大家之前的相处不多,彼此不算熟悉,但是话匣子一旦打开,就很难停住。“兄弟姐妹”渐渐不再仅是一句称呼。大家之间相隔的无数的小时和公里数变得越来越短、越来越小。

从土默特右旗到鄂尔多斯东胜区,预计130公里。早上,骑行团的队员们相伴骑行,过了阴山的这最后一段路,就要向南横渡黄河。骑行团告别阴山,骑上横跨黄河的德胜泰大桥时,桥面上狂风阵阵,桥面下黄河不停流。滔滔河水,脉脉东流,狂风之中,烈红的队伍旗帜猎猎作响。

元培学院2019级本科生叶风灿是当天的前旗,他顶着巨大的阻力,为全团的人破风。桥面上道路狭窄,左侧大车不停呼啸驶过。就在风声与大车的轰鸣声中,一群人背离阴山,横跨黄河,画下了一道近似直角的转弯。

道路上空,乌云慢慢聚集,漂浮在头顶,阴影投射在每个人的脸上。一位队员扎胎了,由于此前已经扎过4次胎,他的伙伴拿着要补的胎在路边帮助他快速补胎,其他人也纷纷帮忙找眼摸刺。在长时间的骑行之后,外国语学院的2021级本科生张晓倩因为体力不支,边骑边哭了起来。有人把她的驼包卸在自己车上、也有人伸出手努力推她前进。法学院2021级本科生王延桥说,他觉得自己当时已经虚弱到没有办法控制自己的身体,只能机械地不断踩着脚踏。

直到黑暗中突然出现加油站的广告亮光,告诉他们休息点终于就在前方。再次出发前,大家围成一圈,把手搭在一起大喊“加油”。

这一天是整个暑期远征路上,他们抵达终点最晚的一天。累计爬升1000米的连续起伏路段,也成了许多人暑期路上最难忘记的画面之一。但那天奔流的黄河与莽莽的沙漠,浇铸、提炼成了心象,溶入永恒的远方的野心。

飞行团——探前路上下求索

从延安向东出发,奔向黄河涛涛;沿黄公路临峭壁南下,深入八百里秦川;自镐京越秦岭,重走褒斜古蜀道;自剑门关北上,看尽大地震后的新生……不同于骑行团和实践团,飞行团的时间和路线安排更加灵活;穿过暑期远征的几个重要节点:西安、九寨沟、绵阳,他们在地图上划过最具想象力的轨迹。

川陕前路漫漫,将走向何方需要上下求索。他们探索在黄土高原和秦巴山地的征途,发现途中最美的大好河山,探索盛夏酷暑远征的节奏,发现暴晒、暴雨、高原的骑行生存之道,也探索十四人通力合作的模式,发现支撑远征的关键所在——默契。

默契,是一个优秀的团队必须的素质。飞行团的默契是拉开破风阵型、百里驰骋。自行车运动中,爬坡是与重力对抗,但除了爬坡外都要与空气阻力对抗。破风阵型是指后车紧跟前车,形成一个整体,由最前面的破风手承受风阻,后面的每一位成员都会获得少则10%多则50%的功率节省。但因为前后车距离过近,没有足够的默契支撑就很容易发生事故造成连续追尾,因此破风就是默契的代名词。

十四辆车在路况允许的情况下行驶出了接近25公里的时速,没有多余的解释、没有其他的质疑、也没有对漫漫前路的抱怨,只有“后旗在吗”的确认和“加速跟紧”的提醒。他们在西宝中线上驰骋,经历了三次走错路和四次扎胎,穿越了40km修路中的闹市区,在天刚黑就抵达了目的地。经历了这一天,关于能否走完暑期、关于能否一起走完暑期,没有人再有疑虑。

后面很少有长的平直路段得以让十四个人再展开完整的破风阵型,但在需要时,只要回头一望,身后的大家都会自觉跟上,开始破风骑。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飞行团的前路,仍在继续。

实践团——忍伤痛行者仍坚定

作为实践团团长,元培学院2018级本科生韩泓波有过两天离队的经历。当被问及他在离队的时候是否担心这会影响队伍的正常行进时,他却表示并不是很担心。

成为实践团团长时,他曾在发言中说:

团长不是路上所有事情的决断者,暑期团不是一个人或几个人的暑期团,它是所有人的暑期团,团队的培养和成长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众人拾柴火焰高,希望能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起走好这一趟暑期远征。

“比起在诸多事情上力亲为,团长更重要的任务在于以合适的组织方式调动起大家的积极性,引导和培养大家的骑行节奏和团队意识。团队成员都经历过春训锻炼,也值得团长给予更多的信任和责任。”在行进不顺的情况下,韩泓波并未放弃。因为他带领的实践团早在这段路之前,就已经历了足够的挑战。他们曾翻越了秦岭和米仓山,早已成为了真正的团队。

最终,群山中的8个人,带着整个实践团的期待和梦想,骑行到甘肃省文县铁楼藏族乡。在这里,同学们进行了为期5天的考察,对当地的文旅、文化、自然和民族风俗做了较为细致的研究。

农耕是当地人生存的经济基础,因此当地的语言中有许多与农耕相关的词汇,包括农作物、农具、耕作动作等,每一个类别下都有许多划分细致的词汇。另外,当地的语言中与酒相关的词汇也非常多,比如苦荞酒、甜荞酒、玉米酒、高粱酒、糜谷酒、蜂坛酒、柿子酒……从中可窥见这里独特的农耕文化和酒文化。

三个团队在四川绵阳会师

一辆自行车

一群伙伴

一个明媚的清晨

万水千山的路程,乡野城市的翻越

朝夕相处的同伴,独属青春的浪漫

从燕园启程

北京大学自行车协会的同学

以骑行的方式

开启他们的精彩旅程

探索祖国的大美河山

文字:吴敬一、王延桥、杨翰彬

图片:北京大学学生自行车协会

排版:张玮喆

0 阅读:0
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平台由人民日报媒体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建设并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