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每天上演近千万次的“城市脉动”,编织着这座城市的繁华图景。
这座城市就像一个巨大的磁极,制造着令人费解的现象——一边是"逃离深圳"的声浪不绝于耳,一边是人口的不断涌进,体现在地铁站内日益拥挤的人潮。
2024年,在全国人口连续三年负增长的大背景下,深圳却逆势狂飙,常住人口猛增19.94万(至1798.95万人);社区登记总人口2237.88万人,同比增加74.11万人,实际管理人口超2300万。
这种看似矛盾的"深圳式撕裂",恰恰折射出深圳独特的城市魅力。
地铁,作为城市发展的晴雨表,忠实地记录着这一切。从不断刷新的客流数据中,我们可以解码出深圳多维度的城市特征。
01
深圳地铁客流量“单日千万”成常态
哪条线路最繁忙?
4月9日,交通运输部发布了“2025年3月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数据”。
深圳运营线路为18条,运营里程为595.1公里(位列第五位),3月份地铁客运量达28199万人次,相比较2月份的22827.5万人次,客运量进一步上升。
从全国来看,截至2024年底,中国内地(不含港澳台)共有58个城市(地级市及以上)开通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361条,运营里程12160.77公里,其中地铁9306.09公里,占比76.53%,已有41个城市拥有地铁。
北京、上海是全国地铁线路最长的两个城市;地铁运营线路超过500公里的城市有广州、成都、深圳、武汉、杭州。
深圳单日最高客运量达约1189万人次,客流量强度稳居全国超大城市首位。
截至今年4月4日,深圳市城市轨道交通单日客运量突破千万累计达到21次(2023年1次、2024年14次)。
值得一提的是,仅2025年已有8次单日客运量突破千万。
其中2025-04-03(清明假期前最后一日),深圳市地铁客运量1044.91万,创下历史次高,仅次于2024年12月31日。
TOP2-TOP6均是今年2月份和3月份的日客流。
再来看一下单日各条线路的客流情况(以2025-04-03为例):
1号线(罗宝线):118.54万人次
2号线(蛇口线):70.95万人次
3号线(龙岗线):99.25万人次
4号线(龙华线):77.35万人次
5号线(环中线):148.80万人次
6号线(光明线):64.35万人次
6号支线(光明线):2.32万人次
7号线(西丽线):64.48万人次
8号线(盐田线):13.57万人次
9号线(梅林线):60.43万人次
10号线(坂田线):56.97万人次
11号线(机场线):105.21万人次
12号线(南宝线):58.52万人次
13号线(南山段)12.36万人次
14号线(东部快线)64.94万人次
16号线(龙坪线):25.26万人次
20号线(机场北站至会展城站):1.61万人次
目前流量最大的是5号线环中线,在4月3日达148.8万人次,这条线也是目前深圳最繁忙的地铁线路。
其次是1号线达118.54万人次,11号线机场线也达105.21万人次;3号线的客流也非常大,差一点接近100万。
这些线路由于连接多个重要区域,客流量长期保持高位。
未来客流还会大幅增加的线路,如地铁13号线光明段通车后,客流会有较大的突破。
02
地铁人流量,反映了深圳多维城市镜像
地铁人流量是观察城市活力、经济密度与规划成效的重要指标,透过这些流动的数字可以清晰的看到深圳多维度的城市特征。
深圳地铁在早晚高峰时段的客流密集,说明城市就业机会丰富,人口流动性强。
数据显示,深圳客流TOP3区域为福田(约占22%)、南山(约20%)、龙华(约18%)。
从客流来看,深圳就业高度集中。如1号线(高新园)、11号线(福田、南山段)、2号线(福田-南山段)早晚高峰拥挤,反映商务区(福田CBD、南山科技园)与居住区(龙华、宝安、龙岗等区)的职住分离现状。
14号线开通后,龙岗客流提升37%(2023年数据),反映产业向东部疏解的效果。
图源:网友
前海枢纽在2023年后客流同比提升28%,与罗湖3%的增速形成鲜明对比;这种梯度差异生动诠释了"东进战略"和"西部引擎"的空间重构效应。
另外,潮汐式流动特征显著,3号线(龙岗线)早高峰进关方向客流是出关方向的2.3倍;4号线(龙华线)早高峰满载率突破129%,这些数据精准描摹出"中心就业-外围居住"的空间不匹配,这些区域的“睡城”现象也越来越明显。
从微观数据来看,商务车厢(11号线)使用率不足30%,反映消费分层。
再如,部分地铁出现运能供给失衡,4号线早高峰断面客流超6.2万人次/小时,超过设计容量29%,暴露出北部新城配套的滞后性。
03
地铁还能力挽狂澜拉动房价吗?
曾几何时,“地铁一响,黄金万两”曾是楼市利好的真实写照。
作为城市核心基础设施,地铁对房价的影响毋庸置疑,在深圳刚需购房的三大核心要素中,交通(尤其是地铁)始终占据重要一席。
深圳地铁网络的持续扩张,不仅重塑了城市空间结构,更深刻影响了沿线房价的涨跌轨迹。
地铁对房价的影响往往体现在预期阶段:以前是地铁建设消息公布,沿线房价便会提前启动上涨行情,远郊(如光明、坪山)的涨幅尤为显著。
以14号线为例,开通前一年市场预期兑现,大运、坪山部分楼盘价格涨幅超过20%;然而,地铁开通后,部分小区房价反而出现回调。
深圳地铁对房价影响的典型案例
上表是Deepseek给出案例(2023年及之前的数据,存在偏差,仅供参考)
当前,深圳地铁网络已基本实现覆盖,核心区域的地铁建设红利逐渐消退。地铁对房价的影响模式已从“普涨驱动”转向“结构性调整”,对原本交通发达区域的房价影响愈发有限。
对于多数地铁盘而言,可能是“利好出尽即利空”的尴尬局面。
但对于距地铁站500米内的品质次新房,仍能保持5%以上溢价。
地铁建设加速了深圳多中心格局的形成,职住分离现象愈发明显。
在房价、房租与通勤距离的权衡中,多数上班族选择接受更长的通勤时间。例如,14号线开通后,坪山房租涨幅领跑全市,租客向低租金区域外迁成为趋势。
随着深圳多中心化进程推进,传统高租金区域(福田、南山、罗湖)的租赁占比持续下降。
尽管深圳仍有近20条地铁线路在建,预计到2028年将形成25条线路、总里程843.6公里的庞大地铁网络,但地铁建设对房价的潜在影响已明显减弱。
接下来比较关注的线路,如13号线(南山-光明),全线开通后对光明形成利好,可能复制11号线对宝安的影响;但仍旧需科学城产业落地支撑。
如21号线(前海-龙岗)若建成,将是第二条东西快线,对龙岗中心城也会形成一定的利好……
地铁,像一条条流动的血管,承载着城市的野心与疲惫。
当千万人每日穿梭于地下,有人看到机遇,有人感受挤压。
而房价的涨跌,不过是这座城市复杂肌理的一页注脚——地铁能改变空间,但决定价值的,永远是产业、人和时间。”
本文所有的数据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