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截至4月11日6时,重庆当天雷电活动次数超过6000次。11日凌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在短短4小时内,接诊了310名雷暴哮喘患者。
什么是雷暴哮喘?哪些人容易被雷暴哮喘盯上?《生命时报》邀请专家解读。
受访专家
北京协和医院儿科主任医师鲍秀兰
多地频现雷暴天气
据中国天气,近日多地出现强对流天气,局地仍有雷暴。
中国应急管理公众号提醒,雷电、大风、冰雹、短时强降水等混合型强对流天气来袭,除了需留意预警、减少外出,还应警惕可能出现的雷暴哮喘。
所谓雷暴天气,指的是一种局地性的强对流气象,常伴大风、强降雨、降温及气压变化。
雷暴哮喘则是在雷暴天气中或紧随其后出现的哮喘急性发作,其发生往往突然且难以预测。
雷暴哮喘发作有3大因素
雷暴哮喘的发生或流行,常见于地面花粉或霉菌孢子浓度显著升高的季节。雷暴天气、花粉或霉菌过敏原和高危人群是发生雷暴哮喘的3个必要因素。
雷暴早期以雷电活动和气流上升为主,消散期则主要为降水和气流下降。
雷暴开始前,花粉或霉菌孢子在地面大量聚集。在雷暴早期,植物上未脱落的花粉和悬浮在空气中的花粉被上升气流卷入云层底部的高湿度处。
完整的花粉颗粒可被气流粉碎成更小的颗粒,也可因吸收水分膨胀并破裂成更小的颗粒,并且能够通过雷电的作用带有电荷。
雷暴消散期,细小的花粉颗粒或碎片随降雨和下降气流沉降至地面。强风也有助于细小颗粒远距离播散。
以上原因造成空气中花粉或霉菌过敏原浓度在雷暴过程中迅速升高。
雷暴过程中所产生的细小颗粒能够被吸入小气道(小细支气管),经电离后的过敏原颗粒在下呼吸道黏附的时间更长,因此更易导致哮喘急性发作。
怎么预防雷暴哮喘?
《美国医学会杂志·内科》刊登的一项研究显示,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有传闻证据表明,在大暴雨天气的前几天,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就医(急诊)次数激增。这一现象最初在1983年被英国医生发现并提出,并于1987年、2016年再次被澳大利亚相关专家指出。
该研究发现,1999年~2012年间,在美国单纯因暴雨天气,65岁以上患有呼吸道疾病的人就增加了5.2万就医人次。研究者指出,这可能是大气中不同来源的颗粒物、灰尘因气压变化导致的风暴发生了某些组合,引发呼吸系统疾病。
需要提醒的是,花粉或霉菌过敏、有过敏性鼻炎和哮喘患者是雷暴哮喘的高危人群。
此外,还要做到以下几点防范:
1
关注花粉浓度情况
很多地区的气象部门已经开设“花粉监测预报”的微信公众号或小程序。对于高危人群来说,一定要关注出行当日天气以及空气中花粉浓度情况。
花粉浓度超过19粒/立方米会增加雷暴哮喘风险,花粉浓度达50粒/立方米应尽量避免户外活动。
2
减少外出
雷暴天气时,尽量避免外出。如果不得不外出,应尽量减少在户外停留的时间,并佩戴口罩,避免前往空旷地区、大树下或水域附近等容易遭雷击的地方。
3
关闭门窗
紧闭窗户和门,防止室外的花粉、霉菌孢子等过敏原以及雨水进入室内。
4
使用空气净化器
空气净化器有助过滤空气中的花粉、灰尘、霉菌等过敏原,改善室内空气质量,减少哮喘发作的诱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