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点挖,别伤了小苗的根茎。”随着铁铲与泥土的碰撞声,石家庄市新视界小学“百草园”中的连翘、薄荷、艾草、景天三七等中草药幼苗迎来了呵护他们成长的小朋友。只见三年级的学生拿着水壶、铲子和药材成长日记本,在清晨一抹暖阳中开启了中草药种植之旅。
这是河北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与石家庄市新视界小学携手在“视界百草园”劳动教育基地开展的一次中草药种植活动。
近两年来,作为河北省中医药科普示范基地及石家庄市科普辅导员工作站成员,河北医科大学已经联合当地13所大中小学,以中医药科普赋能劳动教育,面向2600名师生、开展了14场“五育”融合的实践活动。
为小学低年级讲解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植物、动物、矿物等中药材及功效;为小学中、高年级传授艾灸、中医穴位按摩等中医适宜技术;为初中生讲解针灸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包括种植、采集、炮制、贮藏等在内的整个中药材生产过程;为大学生提供中医药创新创业平台,带领学生开展中草药香囊、茶包及艾草膏等产品研发。同时开放校内中医门诊,带领学生面向全校师生开展特色中医服务……在实施过程中,河北医科大学教师通过一体化学情分析,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差异化内容。
该校还定期组织专家教授带领青年学子走进街道社区、革命老区推动基层中医药服务,引导大学生不断积累职业经验,树立正确择业观。
“我在服务街道社区和革命老区的过程中巩固并提升了专业知识与技能,当用中医药帮乡亲解除病痛时,我真正理解了‘大医精诚’的内涵。”河北医科大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刘雅彤深度参与了实践全过程。
参与活动的中小学生也获益匪浅,石家庄市新视界小学三年级牛艺涵同学悉心照料负责种植和养护的薄荷苗,每一步都不敢马虎,她说自己深深体会了生命的脆弱与蓬勃。
在推进劳动教育实践中,河北医科大学同步打造中医药科普精品矩阵。中医药科普团队创作了5期《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针灸的发展史话》系列科普作品;团队所创作的《普济消毒饮的前世今生——李东垣》荣获2024年第二届全国“说医解药”科普大赛总决赛二等奖和最佳创意奖,浏览量突破18.2万;《千古流“方”——中医方剂之古今传奇》浏览量达11万人次。
就在前不久,教育部公布了2025年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综合改革与精品建设项目入选名单,河北医科大学申报的《“五育并举”视域下中医药科普推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工作案例成功入选“2025年度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工作典型案例名单”。
“我们将继续深化中医药文化融入劳动教育实践的育人模式,挖掘中医药文化中所蕴含的劳动教育课程资源,进一步提升育人实效,助推各年龄段学生树立中医药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河北医科大学有关负责人表示。
中国教育报记者周洪松4月14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