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颁布2025杰出青年职业奖(NSFCAREERAward)。杰出青年职业奖是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ScienceFoundation,NSF)为青年学者颁发的最高荣誉奖项,旨在表彰在科研与教育方面展现学术领导力潜力的青年学者。奖项每年颁发一次,包括为期五年的至少400,000美元的研究和教育活动资助。其中,7位北大校友荣获该奖项。他们分别是岳海岑、张璇、舒童、牛玥蓁、梁昕、白若冰、张悦。
获奖校友简介
(排序不分先后)
岳海岑
佛蒙特大学物理系助理教授
2007年-2011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元培学院,获得物理学学士学位。2018年于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获物理学博士学位。2018年-2023年先后在纽约大学和埃默里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23年至今在佛蒙特大学物理系担任助理教授。她的研究兴趣在于基于软物质、活性物质、统计物理等物理理论研究多细胞生物系统。曾在PNAS、PhysicalReviewResearch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
奖项用于探究细胞适应性在组织力学中的作用(TissuesasAdaptiveMaterials:InvestigatingtheRoleofCellularAdaptabilityinTissueMechanics),旨在通过研究可以作为一种新型适应性材料的活组织来提高对材料科学和生物组织的理解。
张璇
加州大学默塞德分校助理教授
2007年-2010年就读于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获得硕士学位。北京师范大学学士,2015年于加州理工学院获博士学位。2017年-2020年在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担任研究科学家。2020年至今在加州大学默塞德分校生命与环境科学系担任助理教授。研究兴趣包括大气化学、多相化学、有机气溶胶毒性及其对健康的影响、大气成分测量、空气污染、空气质量和气候的相互作用。她的研究关注空气中气体和颗粒污染物的来源、化学和环境影响的预测和机制。她的研究揭示了在快速变化的全球环境中,空气污染的化学特征与气候相互作用和对健康的不利影响之间的因果关系。
项目将揭示大气中过氧自由基的演化规律(DynamicsofPeroxyRadicalsatExtendedLifetimes:AKeyMissingPieceintheCanonicalMechanism)。
舒童
北德克萨斯大学助理教授
2001年-2005年就读于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获得学士学位。孟菲斯大学计算机科学硕士、新泽西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博士。2017年-2020年在阿贡国家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20年-2022年在南伊利诺伊大学卡本代尔分校计算学院担任助理教授。2022年加入北德克萨斯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担任助理教授。研究领域包括并行系统、机器/深度学习、数据科学、分布式系统等。
这一奖项资助的项目为面向动态数据分析的时间敏感型大型模型训练平台(ATime-SensitiveLargeModelTrainingPlatformforDynamicDataAnalytics)。
牛玥蓁
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助理教授
2008年-2012年就读于北京大学物理学院,获得学士学位。2018年获麻省理工学院理论和数学物理博士学位。曾在谷歌量子人工智能团队担任高级研究科学家。2024年起担任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计算机科学系助理教授和斯坦斯伯里主席(StansburyChair)。她的工作重点是智能量子控制优化和计量、量子机器学习、量子算法设计和近期量子误差校正。她在光子量子计算、量子纠错和量子密码学交叉领域的工作获得了ClaudeE.ShannonResearchAssistantship。
当前的噪声中等规模量子设备面临误差与算力限制的挑战。本项目旨在通过量子脉冲处理技术突破这些瓶颈(QuantumPulseProcessing—RobustandProgrammableQuantumControlforNear-TermQuantumSimulation)。
梁昕
肯塔基大学助理教授
2003年-2010年就读于北京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分别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2019年于加州大学河滨分校获得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2020年在橡树岭国家实验室(ORNL)的工作流系统组担任计算机/数据科学家,2021年-2022年在密苏里科技大学担任助理教授。2022年起至今在肯塔基大学计算机科学系担任终身助理教授。他的研究领域包括高性能计算、并行和分布式系统、科学数据管理、大规模数据分析和分布式机器学习。曾在IEEE/ACMSC、ACMHPDC、ACMPPoPP、ACMICS、IEEEIPDPS、ACMPACT、IEEEBigData、IEEECluster、IEEETPDS等国际知名会议和期刊上发表论文。
项目通过开发可扩展软件实现数据多态性,降低数据迁移成本,实现按需数据供给(DataPolymorphism:EnablingFastandAdaptableScientificDataRetrievalwithProgressiveRepresentations)。
白若冰
美国东北大学助理教授
2008年-2012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工学院,获得学士学位。2018年获得哈佛大学工程科学博士学位,2018年-2020年于加州理工学院机械与土木工程系从事博士后研究,2021年加入美国东北大学机械与工业工程系任助理教授。在北大期间,白若冰院友在段慧玲院士指导下从事本科生科研,并获得国家奖学金、三好学生标兵、莙政基金。助理教授期间获得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应用力学部青年学者奖、美国化学学会石油研究基金青年学者奖、ExtremeMechanicsLetters青年学者奖。长期从事固体力学、活性软材料、断裂、疲劳、增韧、粘接、可持续材料等方向的研究,曾在JournaloftheMechanicsandPhysicsofSolids、ExtremeMechanicsLetters、AdvancedMaterials等国际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
奖项资助将用于研究软物质粘接剂的界面断裂、疲劳、可调控粘接,以实现这一新兴智能材料在电子工程、先进制造、先进医疗等产业更广泛的应用(InterfacialFracture,Fatigue,andSwitchableAdhesionofSoftStickyAdhesives)。
张悦
得克萨斯农工大学助理教授
2006年-2010年就读于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获得学士学位。在哈佛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获得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会(NSF)的博士后奖学金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的博士后研究资助。他曾在AerodyneResearch、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麻省理工学院、波士顿学院等机构进行联合科研合作,并在NatureCommunications和EnvironmentalScience&Technology等国际期刊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其中,关于异戊二烯转化形成二次有机气溶胶(SOA)机理的研究,被评为EnvironmentalScience&TechnologyLetters年度最佳论文之一。2021年加入TexasA&MUniversity,担任助理教授。他的研究团队主要聚焦于新兴挥发性有机物、二次有机气溶胶的形成机理、气溶胶的气候效应、野火与大气棕色碳,以及流动观测等领域。
奖项资助主要用于研究大气微塑料的环境转化和气候效应(AdvancingUnderstandingofAtmosphericMicro-andNanoplasticParticles:FromChemicalCharacterizationtoClimateImpacts)。
时值“十四五”规划收官与“十五五”战略擘画的历史交汇点,北京大学以“科技创新年”锚定时代坐标,在百年变局中勇立创新潮头。从燕园出发的北大人,以科学探索的火炬照亮人类认知的暗域,将论文写在国家战略需求的最前沿。#科创星踪#专栏,聚焦全球北大校友的科研动态与学术前沿,未名之水汇入科技创新的星辰大海,一同见证北大校友与母校为人类科学事业进步同频共振的求索之路。
来源|北京大学工学院、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NSF官网等
统筹|邱放
数据整理|赵赵、程一凡、徐雨薇、孟家琦
技术支持|漫卷-北京大学校友高质量数据服务平台
审核|李存峰
云破天开
这也值得炫耀吗?
风在动
一说校友就知道是叛国者,说明中国的爱国主义教育要好好像美国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