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中国物理学之父"吴大猷,跪在母亲床前:我要娶阮冠世。母亲泪流满面,她反问吴大猷:"那吴家香火怎么办?" 1925年的南开大学,年轻的吴大猷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物理系,成为著名物理学家饶毓泰教授的得意门生。四年后,一位名叫阮冠世的女学生进入南开大学就读,这成为改变吴大猷一生的重要时刻。 在物理系的实验课上,吴大猷作为助教第一次见到了阮冠世。她不仅天资聪颖,更具有超乎寻常的求知欲,常常在课后向吴大猷请教问题。 南开大学当时有严格的校规,男女同学不得随意接触,更不能进入对方的宿舍。但这并不妨碍两个年轻人纯真的感情在学术交流中悄然滋长。 起初,阮冠世总是和几位女同学一起,在校园里的小店吃点水果,或是在校园里散步时与吴大猷交谈。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很长时间,只有一位密友知道他们的情意。 1931年,吴大猷获得了赴美留学的机会。面对即将到来的分别,两人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共同前往美国,共用一份奖学金继续求学。 在美国的求学生活并不轻松,一份奖学金要供养两个人的生活和学习。更艰难的是,阮冠世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患上了严重的肺病。 医药费成为了两人最大的负担,但吴大猷从未想过放弃。他一边攻读博士学位,一边照顾生病的阮冠世,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什么是真正的爱情。 1936年,在阮冠世卧病在床时,吴大猷郑重地向她求婚。这个决定不仅要面对世俗的眼光,更要说服自己的家人。 当吴大猷跪在母亲床前,表达要与阮冠世结婚的决心时,母亲流下了痛心的泪水。她最担心的不是阮冠世的病情,而是吴家的香火传承问题。 面对母亲的担忧,吴大猷说出了一番惊人之语:"生活里如果没有她,再大的功名对我来说都没有幸福可言。她现在最需要照顾,我绝不能抛弃她。" 1936年的秋天,吴大猷和阮冠世在美国举行了简单的婚礼。这场婚礼虽然没有盛大的排场,却是两人八年等待的结晶。 新婚后的生活并不轻松,但两人始终相互扶持。阮冠世虽然身体欠佳,却从未停止对知识的追求,而是继续在实验室里协助丈夫的研究工作。 1937年,吴大猷接受了北京大学的邀请,决定回国任教。这个决定意味着要放弃在美国优越的研究条件,但两人都认为报效祖国更为重要。 战争年代,吴大猷和阮冠世辗转于北京大学、西南联大等多所高校。在这段艰苦的岁月里,他们不仅没有停止科研工作,反而培养了一批杰出的物理学人才。 在西南联大期间,吴大猷遇到了两个特别的学生:杨振宁和李政道。这两位日后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科学家,都曾在吴大猷的指导下打下了坚实的物理学基础。 随着年龄的增长,阮冠世对生命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吴大猷的支持下,她在年过半百时重返校园,开始攻读生物学专业。 1970年,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已经到了退休的年龄,但60岁的阮冠世却以惊人的毅力获得了生物学博士学位。这一成就不仅证明了终身学习的可贵,更展现了她对科学的执着追求。 在这52年的婚姻生活中,吴大猷和阮冠世不仅是夫妻,更是彼此最好的研究伙伴。他们一起讨论物理学问题,探讨科学前沿,互相启发思路。 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成为了他们科研道路上的养分。即便在最困难的时期,两人也从未放弃过对科学的热爱和追求。 1979年12月,阮冠世因病离世。这让吴大猷失去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伴侣,也失去了最默契的科研搭档。 但阮冠世的离去并没有让吴大猷停下脚步。他继续致力于物理学研究和教育事业,用实际行动传承着两人共同的理想。 1940年,他完成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多分子的结构及其振动光谱》。这本用英文写就的专著,不仅是中国物理学家在国际上发表的第一部专著,更成为了这一领域的经典之作。 在他漫长的科研生涯中,发表了上百篇重要论文,出版了十余本专著。1975年出版的《理论物理》七卷本,更是成为了中国物理学教育的重要教材。 "中国物理学之父"这个称号的由来,不仅源于他在科研上的卓越成就,更源于他为中国物理学教育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他培养的学生中,不久有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李政道,还有许多在国际物理学界享有盛名的科学家。 1983年,已经76岁高龄的吴大猷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卖掉在美国的房产,回到台湾全身心投入教育和科学事业。这一年,他被任命为台北"中央研究院院长"。 在担任院长期间,他始终坚持科学研究应该超越政治分歧。他大力推动两岸的学术交流,为中国科学界的团结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998年,92岁高龄的吴大猷从台湾回到内地,领取霍英东颁发的杰出成就奖。这次归程,不仅是对他科学成就的肯定,更是对他毕生致力于中国科学发展的认可。 在这次回访中,他专程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故乡肇庆。在西江大学,这位92岁的老人仍然精神矍铄地为师生作学术讲座,并欣然题字。 2000年3月4日,吴大猷在台湾逝世,享年93岁。
1936年,"中国物理学之父"吴大猷,跪在母亲床前:我要娶阮冠世。母亲泪流满面,
鉴史忆往呀
2025-04-16 11:23:51
0
阅读: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