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3年,诸葛亮的接班人费祎喝得酩酊大醉,不省人事,魏国降将突然逼近,用匕首狠捅其心口数十刀,费祎当场暴毙。消息传到姜维耳中,他却露出一抹喜色…… 诸葛亮作为蜀汉开国重臣,不仅为刘备打下了西川基业,更是确立了蜀汉立国之后的根本战略。他以丞相身份主持朝政期间,推行了一系列内政改革,从选官、用人到军事谋划都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北伐曹魏是诸葛亮制定的最重要国策,这一决策直接影响了此后蜀汉的发展走向。在他主政期间,曾先后发动五次北伐,虽然没有取得决定性胜利,但为蜀汉在三国格局中奠定了重要地位。 建兴十二年,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临终前向后主刘禅推荐了接班人选。他的政治遗产由蒋琬继承,这是蜀汉政权的第一次重要权力交接。 蒋琬担任丞相后,基本延续了诸葛亮的治国方略。从延熙元年开始,他效仿诸葛亮的做法,亲自率军屯驻汉中,以此震慑曹魏。 在蒋琬执政的六年间,曹魏不敢轻易南下,而蜀汉则由姜维率领偏师,不断向凉州方向施压。这种军事态势,与诸葛亮时期相比并无太大改变。 延熙六年,蒋琬因积劳成疾卧病在床。由于长期坐镇汉中前线,他在朝中的影响力逐渐减弱,为了确保朝局稳定,开始将权力向费祎倾斜。 费祎是蜀汉的元老级人物,其能力和品行都得到朝野认可。在蒋琬让出权力的过程中,费祎先是担任大将军,后又录尚书事,最终完成了一次平稳的权力交接。 费祎执政后展现出非凡的治理能力,从内政到军事都有出色表现。延熙七年,当曹魏大举入侵时,他亲自率军迎战并击退魏军,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 随着蒋琬在延熙九年去世,费祎的地位达到顶峰。此时的蜀汉,军政大权都集中在费祎手中,任何重大决策都要经过他的同意才能执行。 延熙十五年,费祎获得开府治事的权力,成为继诸葛亮、蒋琬之后,第三位获此殊荣的蜀汉大臣。 蜀汉自建国以来就有招降纳叛的传统,从关羽、黄忠到马超,许多著名将领都曾投奔蜀汉。这种政策为蜀汉带来了大量人才,也为军事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然而,这种开放的用人政策也埋下了潜在的隐患。延熙十三年,在姜维进攻西平的军事行动中,魏国将领郭修投降蜀汉,很快被提拔为左将军。 郭修的投降过程颇为蹊跷。西平郡地处凉州西南角,远离蜀汉的主要军事路线,姜维此次出兵的规模也相对较小,不足以对西平形成真正的军事压力。 按照魏国史料记载,郭修在西州素有声望,面对姜维的军事压力原本并不屈服。但最终他却选择了投降,这个决定与他此前的表现极不相符。 延熙十六年的岁首大会上,一场突如其来的刺杀震惊了整个蜀汉朝廷。当时的宴会正在欢畅进行,后主刘禅与费祎都在饮酒。 郭修手持匕首靠近刘禅,但在最后关头却转而刺向了毫无防备的费祎。这个看似临时改变目标的行为,实际上暴露出更多可疑之处。 首先,郭修作为降将,不可能轻易接近戒备森严的后主刘禅。其次,他长期跟随在费祎身边,对费祎的行程和习惯都十分熟悉。 这些细节表明,刺杀费祎极可能才是郭修的真实目标。而这场刺杀背后,隐藏着更深层的政治博弈。 费祎与姜维在北伐政策上存在根本分歧。费祎主张休养生息,严格控制北伐规模,每次只给姜维不超过一万人的兵力。 这种保守策略与姜维的军事主张完全相左。姜维认为应该抓住魏国内部动荡的机会,加大北伐力度,但却屡次受到费祎的限制。 在蜀汉朝廷中,逐渐形成了以费祎为代表的保守派和以姜维为首的主战派两大阵营。这种分歧不仅关系到军事策略,更涉及到蜀汉的国家发展方向。 费祎作为东州势力的代表,长期居住在巴蜀,对地方发展更为重视。而姜维则继承了诸葛亮的政治理念,坚持北伐才是蜀汉的根本大计。 费祎死后,蜀汉朝廷任命陈祇接任尚书令,主持朝政。这次人事变动在表面上看是一次正常的权力交接,但实际上代表着蜀汉政策的重大转向。 陈祇在资历和能力上都无法与费祎相比,难以对姜维形成有效制约。这种权力格局的改变,直接影响了蜀汉此后的军事决策。 延熙十六年,姜维就开始筹划新一轮的北伐行动。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他获得了调动五万大军的权力,远超过费祎在位时期的限制。 姜维重新启动大规模北伐,标志着蜀汉重返诸葛亮时期的军事路线。在此后的几年里,他每年都会发动对魏国的进攻,战事规模不断扩大。 这种积极进取的军事政策虽然符合姜维的主张,但也给蜀汉带来了巨大的军事压力。频繁的战争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逐渐动摇了蜀汉的根基。 姜维的北伐虽然打出了气势,但最终未能改变三国的军事格局。相反,过度的军事扩张反而加速了蜀汉的衰落。 在此后的十余年间,蜀汉的国力逐渐衰竭,最终在景耀六年被魏国所灭。这个结局或许证明了费祎的政治远见,他主张的休养生息政策本可能为蜀汉赢得更多发展时间。
253年,诸葛亮的接班人费祎喝得酩酊大醉,不省人事,魏国降将突然逼近,用匕首狠捅
江樵品史
2025-04-16 14:57:35
0
阅读:9063
食神好棒
蜀国休养生息是干不过魏的,从领土到人口,休养生息只会差距越拉越大,北伐是唯一出路,只可惜曹魏的军事人才一直也没断档,基本没有大的失误
化雨无痕 回复 04-21 01:11
要不是清朝成功入驻中原我就信了你的话[并不简单]
坐望云起 回复 04-21 11:58
S帽玩意,意思皇帝本地人才能当,那就没皇帝这品种了!
用户16xxx06
诸葛自己都不能完成的事 他需要的就是能稳住蜀汉的人,立的也是,姜维太自以为是了
是梦终空 回复 04-18 02:07
就蜀汉那个烂摊子,要是不想打就得赶紧降魏少受点苦,要么就死磕到底赌奇迹出现,蜀,吴,西羌,北方各游牧轮番轰炸都伤不了魏分毫,要是和平发展个十几二十年,魏能直接两线作战同时灭吴蜀
一民 回复 04-18 12:59
没有姜伯约蜀汉早就被灭了
用户85xxx60
蜀汉自建国以来就有招降纳叛的传统,从关羽、黄忠到马超,许多著名将领都曾投奔蜀汉。这种政策为蜀汉带来了大量人才,也为军事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这段没看懂,黄忠马超就算了,你这招降纳叛带上关羽几个意思?人工智障写的,没人审稿?
Z·罗 回复 04-23 18:16
关羽背弃了卖枣致富的初心,,,
用户85xxx60 回复 Z·罗 04-23 19:23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人才,枣红脸骑了个枣红马所以卖的是枣是吗?(上好的绿豆,买些吧。就是豆粉就是豆粉就是豆粉!)
韭菜炒大葱
应该等魏国分裂再动手才是上策,集中精力休养生息,等待时局大变,穷兵黩武死路一条。
刚刚
蜀国人才基本上是刘备招揽来的,诸葛亮没招揽什么人才,也不注重培养人才致蜀国后期人才断层
渊缘
姜维主战正确,魏国将才济济,兵势壮大,远胜蜀国,而姜维依然在弱势之下,威逼曹魏,不落下风,可惜进展不大,姜伯约雄才伟略,是天不遂人愿啊![捂脸哭][捂脸哭][捂脸哭]
海阔天空任鸟飞
堡垒从内部崩溃。蜀国力量小,人口少,唯一优点是打着汉室旗号。既然力量不足,就应该派间谍打入魏国建立秘密地下组织和武装,在魏国举事武装起义,与蜀军里应外合,北伐才有希望。蜀军单凭武装力量,北伐希望渺茫。
万里长鸿 回复 04-17 12:01
间谍不是那么好培养的。就怕养着养着成了双面间谍,这对弱小的蜀国是非常致命的
後來 遇見 女也
你说关二诈降有机会一刀结果阿瞒吗?
我早應該習慣 回复 04-21 14:28
应该有的 当初射猎的时候就应该直接死亡一刀斩[哭笑不得]
bruce 回复 我早應該習慣 04-23 09:36
完全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