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主持人李静打造的我国首部以明星视角展开的更年期科普纪录片《看不见的更年期》热播,如巨石投入平静湖面,在社交媒体激起层层涟漪,将“更年期”这个长期被忽视的女性议题推向舆论中心,引发全社会的深度共鸣与热烈讨论。
镜头前,李静坦诚分享了主持时突然潮热盗汗的尴尬瞬间:相伴数十年的身体仿佛突然“叛逃”,从不过敏的身体开始到处过敏,情绪坠入前所未有的低谷,甚至对自己的职业成就产生颠覆性怀疑,觉得过往节目“全是垃圾”。这种身心双重的剧烈震荡,正是千万更年期女性的真实图景。
更年期,是每位女性都无法回避的人生阶段。然而,这个特殊时期以及身处其中的女性,却长期处于被忽视的境地。
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全球约12亿女性正经历围绝经期,我国这一群体已达2.1亿人。《2024年中国女性健康状况白皮书》揭示的一组数据触目惊心:72%的女性遭受潮热盗汗之苦,65%受困于睡眠障碍,53%在情绪漩涡中挣扎,而七成患者误将这些更年期典型症状归因为“亚健康”。
因为对更年期的认知不够,很多女性彻夜睡不着,却只能辗转精神科求诊,却无果;有长跑爱好者自述,自己心悸拨打120后,做了一个礼拜的检查却根本什么都查不出来;还有不少人有假性心绞痛的症状,经常感到心跳到嗓子眼里,但天天跑医院,核磁、造影做了个遍却始终找不到器质性病变。不明原因的疼痛带来恐慌,情绪的异常更是让她们好似换了个人:原来亢奋的变得蔫不拉几,过去抑郁的突然变躁狂。
作为每位女性必经的生命驿站,更年期平均始于46岁左右,相关症状往往绵延十年之久。然而在家庭场域中,她们的情绪起伏常被视作无理取闹。在社会话语里,更年期相关话题更是鲜少被公开讨论。甚至有的人觉得“更年期”是骂人的话,因为在过去的影视作品中常见这样的场景——丈夫面对情绪波动的妻子甩出那句“是不是更年期啊”,让不少女性陷入“更年期羞耻症”。
正是这段“不被看见”的切身体验,促使李静决心制作这部纪录片。节目播出后,好似一束强光,照亮了这片隐秘的生命地带。年轻一代甚至开始主动叩问母亲的过往,在跨越代际的对话中惊觉:那些曾经被视为“脾气不好”的瞬间,那些被归咎于“年纪大了”的身体不适,都是更年期的显性信号。
这部纪录片的社会价值,绝非仅仅停留在展现个体的艰难处境,更彰显出社会认知的重大跨越。在互联网知识铺天盖地、繁杂难辨的当下,它宛如一座精准的航标,在浩瀚无垠的知识海洋中,为更年期话题找准了定位。曾经被误解、污名化的更年期症状,在纪录片中得到了科学的剖析与解读;运动调理、激素替代疗法等行之有效的干预手段,也借此契机进入大众的视野。更为关键的是,它让“积极面对更年期”的理念深入人心,演变为一种崭新的生命哲学。这一切,意味着无数女性就此告别了在黑暗中独自徘徊、摸索的日子,得以望见前方希望的曙光。诚如一位观众留言所讲:“看完后,我流下了眼泪,没想到还有人和我有着一模一样的症状与感受,突然我就不再害怕了。”
对女性而言,更年期恰似一场全方位的“系统性变革”。由于雌激素水平大幅下滑,相伴数十年的身体运行规律骤然生变,与之对应的,心理状态也随之起伏波动。当更年期被很好地看见,女性也开始正视潮热盗汗、心慌失眠等种种不适症状的磨砺,并从中体悟生命的变迁:更年期并非女性生命旅程的终点,相反,它是一个全新的起点,一个促使女性重新认知自我、实现生命进阶的新阶段。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陈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