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2025全市科技成果转化赋能产业园区暨科技成果专员队伍建设工作推进会在成都科创生态岛举行。会上,成都创新推出的高校成果转化专班“双班长”制度首次亮相——由高校人员与区(市)县相关负责人共同担任专班班长,牵头负责专班工作,以高校的“技术齿”与政府的“产业槽”精准啮合,驱动成果转化链条高效运转。
“双引擎”齐驱:
科研成果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
成都市科技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陈钢表示,通过高校成果转化专班“双班长”制度,高校和区(市)县、产业园区实现了深度协同合作,推动高校优势学科与区县重点产业精准匹配。“今天我们现场新成立6个高校专班,加之已经开展服务工作1年的川大专班和电子科大专班,实现了在蓉8所双一流高校全覆盖。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帮助高校院所与区(市)县紧密互动、双向赋能。”陈钢说。
▲活动现场
“高校作为科研成果的供给源头,手握先进的技术与创新思维;区(市)县科技主管部门则扎根地方,深入了解属地技术创新需求与产业需求,配备政策支持、应用场景和资金保障等关键资源。二者紧密协作,优势互补,如同科技成果转化的‘双引擎’,驱动着科技成果加速从实验室走向广阔的市场。”成都市技术转移联盟执行秘书长李佳穗说。
高校端的“科研逻辑”与政府端的“产业逻辑”如何兼容?首批高校成果转化专班成员、成都高新区科技创业学院执行院长毛迪给出形象解答:“科学家追求万分之一精度的‘珍珠’,产业则需要万分之一不良率的‘项链’。双班长就像珠宝匠,既懂甄别珍珠成色,又会设计项链款式。”
毛迪坦言,过去高校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往往立足于自身科研成果去服务社会,而这一模式往往收效甚微。“通过‘双班长’制度,可以更好地引导高校院所立足市场需求去牵引科研,从而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以四川大学为例,其在材料和医科领域科研实力强劲,与成都高新区携手后,大量科研成果得以转化,成功开辟生物医药产业和先进医学材料的核心赛道,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澎湃动力。”毛迪说。
“加速器”赋能:
推动科研成果高效落地
作为科技成果转化的“加速器”,专班制度在推动科研成果高效落地方面成效显著。新都区新经济和科技局副局长卓佳以新都区与西南石油大学的合作为例,展示了高校成果转化专班的实际运作模式。“新都区与西南石油大学联合成立专班,全方位梳理学校专利和科研成果,开展项目培养与培育。同时,建立专家委员会对项目进行严格评估筛选,深入挖掘企业真实需求,推动石油装备尖端技术研发,成功实现了成果端与需求端的无缝连接;在资金支持方面,新都区多管齐下,通过与科技中心合作,为企业提供贷款和咨询金融服务,为石油产业发展和石油科研成果转化保驾护航。”卓佳说。
据李佳穗介绍,此前成都市出台了《成都市科技成果专员管理办法》,择优遴选出110名持证技术经纪人组建了成果专员队伍。“这些成果专员活跃在高校、企业、园区之间,扮演着科技成果转化‘红娘’的角色,为高校和企业牵线搭桥,促进了科技成果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李佳穗说。
据成都市科技局统计,2024年共举办“校企双进·找矿挖宝”活动306场,组织成都5000余家企业与80余家高校院所980个创新团队对接交流,挖掘科技成果3000余项,促进产学研合作项目500余个,引进重点成果转化项目116个。
红星新闻记者叶燕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