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故事天天讲】孙文龙与“土专家”成兴安

少年观天下 2024-11-29 18:44:40

1958年春,孙文龙在赴寺头上任经过董家岭时,发现一个农民正专心致志修剪一行桑树,就停下来问:“老乡,你为啥费这么大的劲修剪桑树啊?”

“一亩百株桑,种田不纳粮。庄户人家养一张蚕,就有了一年的开销。桑树长在地塄边,不占地,又不与庄稼争水争肥。”

那“天旱怎么办?”

“天旱疙针旺,桑条冒一丈,这东西耐早。”

这个农民就是孙文龙后来发展蚕桑非常倚重的“土专家”成兴安。“多好的一条致富路呀!如果全公社的梯田都栽上桑树,那会是多么灿烂的前景啊!”

从此,孙文龙就迷上了蚕桑,而且一迷就是20多年。在阳城的时候,孙文龙提出了“头年栽桑,二年养蚕,三年蚕茧翻一番:人均百株桑,户养一张蚕”的目标,一直抱着“从上往下看,道道米粮川,从下往上看,座座桑树山”的美好愿景。全县25个乡镇501个行政村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1977年5月,孙文龙到武乡任县委书记后很快在这个革命老区就兴起了“蚕桑热”,甚至出现了“城乡到处谈养蚕,相逢无人不论桑”的现象。1979年11月,武乡还派代表破天荒地出席了全国蚕茧工作会议。

1980年10月,孙文龙调任屯留担任县委书记。

在短短一年半时间里,又把屯留树成了华北蚕桑的一面旗帜。

孙文龙书记走一处、干一处,变一处、兴一处,先后在晋东南三县树起兴桑大旗,栽下了数不清的“摇钱树”。给千万农户带来了享不尽的红利,今天的阳城早已成了闻名遐迩的“华北蚕茧第一大县”!

孙文龙书记一生致力蚕桑发展,让“蚕桑书记”的美名在太行乃至全省不胫而走。也留下了很多名言。

他说:“养蚕是件好事情,男女老少都能行,满打满算一个月,顶住一季好收成。”

他说“地塄栽桑好处多,占地一条线,增产一大片。地边是银行,地内是粮仓。粮食促银行,银行保粮仓。”

那是“埂上桑树成行,埂下北瓜爬埂,梗间金针韭菜,大田高低搭配。形成“三层楼,四浪头”。

孙文龙书记站位高,考虑长远,他说:“我们不能只靠外调,这样不仅把制种和喂养割裂开来,而且长途调运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因此要自己干,走自力更生的路,把栽桑、制种、养蚕、缫丝搞成一条龙加工。

0 阅读:0
少年观天下

少年观天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