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阳城县河北镇孤堆底村孤山脚下,有一座纪念馆座落其间,这里有名家墨宝,千米碑林,这里有钟鼓楼阁,品莲池水,展览厅、缅怀堂座落有序,敬松台、赏书林耳目一新,思贤壁、赞君屏别具一格,听松榭、翠柏林鸟语花香··.美景展雄姿,秀色显英魂,汉白玉雕像塑造得是一个公仆的形象,纪念馆蕴含着一名共产党员的理想,他一生坚守信念,一生固守清廉。51年的短暂人生,纪录着他一件件为党奋斗的事迹;
25年的从政经历,谱写着他一桩桩为民谋利的踪迹,三地县委书记的政绩,闪耀着一曲曲动人情怀的诗篇;他是一座丰碑,他是一面旗帜,他是人民公仆,他是干部典范。他的事迹令人动容,他的行为令人赞叹。他就是焦裕禄式的好书记-孙文龙

任官
翻开历史的档案,从1949年入党参军,从省委机关回乡支农,再从乡长到县委书记,履历表上写满了群众评语:“粪筐书记”、“蚕桑书记”、“北瓜书记”、“养猪书记”、“棉花书记”、“农民书记”···这些称谓,写就的是您一心为民的情操,是您行踪的真实写照。
家事
妻子是您终生的伴侣,找一份正式工作本无可挑剔,可您却把此事放在一边,县委书记的夫人,
每天挑着泔水桶到饭店寻找泔水,在县委家属院中养猪为业;儿子是您一生的牵挂,可当组织上推荐他上大学,您却在审批表上一笔划下;兄弟姐妹是您的同胞骨肉,可当供您读书上学的姐姐提出为其女儿找份工作,您却一口回绝。您的“无情”、“无义”留下的是一段清廉书记的佳话。
栽桑
人们不会忘记,您在任公社主任期间,试种7棵桑树给农民示范,由此,栽桑养蚕在阳城普延开来,继而,“华北蚕茧第一大县”的荣耀,“阳城蚕茧山西之首、华北之冠”的美誉,“武乡全国新蚕区的先进典型”,“屯留兴桑的大旗”,记载下您的卓越功绩。您栽种的是理想,您栽种的是信仰;您把艰苦种进桑园,您把奋斗种进蚕场。那一片片绿色桑树,
泛着大爱的光芒,
也托起群众的希望。“阳城蚕桑”是一座精神丰碑,是您的精神家园,是您永远的故乡。
贡献
在阳城寺头,您开种植苹果之先河,给人民栽上了摇钱树;在白桑,您开渠截流、筑坝建库,创出了水资源综合利用全国先进第一县,白桑“一滴水”精神闻名世界;在高寒山区,您试种棉花成功,受到周总理的赞扬与接见;在武乡,您坚持真理、实事求是,平反冤假错案,赢得民心,山西省委推广了武乡的经验;您改土治水,全县136项农田水利建设工程惠及人民;在屯留,您不畏病魔,鞠躬尽瘁,
致力发展,科学规划,
对农业进行综合治理再造蚕桑,五里庄丝织挂毯走向了世界。您崇尚科学,勇于创新,清廉善政,实干富民,您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赢得万民敬仰,您的功绩将永远铭记在人民心中。
告别
那日,天正下着雪,孙文龙走了。走出生命的有效时间,走进1982年正月。至死不渝的坚守,将自己完整的人生,心满意足地托付给党,交待给进行着的历史。两袖清风朝天去,一身清白留人间。您留下的是“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誓言。
怀念
51年的岁月,在短暂的一生中,
给我们留下一片光亮勤政廉政,亲民为民;留下一种精神:表里如一,始终如一。这片光亮将与日月同辉,这种精神将与天地共存···人民敬仰他、缅怀他、传颂他,为他修建纪念馆,拍摄电视连续剧,成立研究会,开通互联网,为他著书立说、树碑立传,30年英灵再现,80岁诞辰公祭,孙文龙将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感悟
孙文龙的事迹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由此想去,心生顿悟: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做马;
有的人,把名字刻人石头想“不朽”;
有的人、情感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她活;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腐烂得更早;只要春风照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