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东北我军从初期10多万人,发展到百万大军,骨干是山东八路军,其次是新四军3师,再次才是晋察冀部队。
但是标题所说这位奇人,并不是排前两位的山东八路军和新四军3师,而是出自晋察冀一个小角落里不起眼的部队。
曾克林。
曾克林在1945年8月挺进东北时,担任晋察冀军区下属的冀热辽军区之第16军分区司令员。手下约有4000多人。
曾克林所部是第一支整建制挺进东北的八路军部队,比山东八路军和华中新四军都早。
进东北之后,由于政治和军事上都是真空,东北老百姓第一次见到属于自己国家的建制军队,投军热情很高,短短三个月时间,曾克林16分区部队以令人目眩的速度,从4000人扩充到7万多人。
建制单位共有9个旅、7个独立团,内含两个炮兵旅。
7万人是什么概念?两个强纵队的实力。
账面上看着很过瘾,但是这7万人都塞在16军分区这个小小的建制里,又不太好统一指挥,没有形成规模合力。
东北人民自治军总部成立后,立即对各种杂乱的建制进行统一整编。16分区这7万多人怎么办呢?
两条路。
第一,把7万多人整编为两个主力纵队。
第二,与山东和华中部队分散合编。
第一条路不太现实。两个原因,第一是这7万多人骨干太少。真正有战斗经验的只有2个团,也就是曾克林从16分区带来的12团、18团。

据曾克林回忆,连老团里的炊事员都当上了干部,全都分散到各团当领导。
部队新兵成分太大,这样的部队整编成2个主力纵队,一打就会散。
所以只能走第二条路。
我们看看是怎么整编的。
1946年1月,整编开始。16分区部队开始以旅、团为单位各自与其他主力部队合编。
21旅、23旅与山东3师、警3旅,合编为第3纵队,下辖7、8、9旅。有意思的是,3个新旅并不是原来老部队简单换番号,而是把旅打散,以团为单位合并成新旅。
曾克林21旅的62团和山东3师的7、8团,合并为7旅。
曾克林21旅12团、61团,与山东3师9团,合并为8旅。
曾克林23旅2个团与山东警3旅1个团,合并为9旅。
更有意思的是人事安排。3纵没有纵队司令部,由辽东军区机关兼,辽东军区机关领导人大部分是冀热辽干部。比如两个副司令程世才和曾克林,实际负责军事工作。而司令员兼政委是萧华,这位是双红一干部、山东来的。参谋长罗舜初也是山东来的。作为平衡。
7旅司令部是山东3师机关组成,8旅司令部主体是曾克林老21旅的机关。9旅旅领导和机关两家各一半,但总体以山东警三旅为主。
啥意思都看出来了吧。后来林总和曾克林互相看不惯,这种人事安排透露了许多不方便明说的信息。
4纵方面,主体是山东部队,曾克林16分区之25旅编入4纵,25旅改称10旅。
8纵方面,曾克林的22旅、30旅、27旅合编为一个纵队,内含延安开来的警一旅。
曾克林24旅有1.4万余人,东总没有将其整建制编入哪个纵队,而是以团为单位打散分配:
1纵方面, 曾克林的24旅划出69、69、70团给万毅部队,后与山东1师等部队合编为1纵。
2纵方面,曾克林的24旅之71团划入该纵。该纵主体是新四军3师部队。
7纵方面,曾克林的24旅之旅部机关和直属队,以及68、69、70、71这4个团剩下的直属队,共3000余人,编入辽吉军区。与曾克林扩充的沈阳保安1旅、辽阳保安2旅第6团,都融入7纵。
6纵方面,曾克林16分区之47团和冀热辽17分区之46团合编为19旅,后改为警卫团,编入6纵。
以上整编按时间排序,没有按建制排序。
综而述之,曾克林16分区绝大部分部队都分散整编入其他纵队,1、2、3、4、6、7、8纵都有。其中3纵、8纵冀热辽成分尤其是曾克林16分区成分比较多。其余都是山东和华中部队占绝对优势。
曾克林对东北我军的贡献还是相当大的。
不过曾克林将军本人并没有得到太高的职位。通观东北解放战争,他只短暂地担任过3纵司令员,后来降职到7纵担任副司令员。7纵整编为四野44军后,曾克林担任副军长。解放战争中没当上军长,直接影响之后授衔。
这样高开低走,主要原因是曾将军的强项在扩充兵马,指挥作战非其所长。东北解放战争中后来居上的、大放异彩的都是擅长指挥作战的将领,比如李天佑、刘震、韩先楚、黄永胜等。
相信曾克林对自己的军事生涯走向,也没有什么解不开的疙瘩吧。
以上只是简要列举一下资料。关于曾克林高开低走的详细内幕和深层次原因,另有专文叙述,敬请各位略等数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