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1915年,35岁的王得庆娶15岁的王仪贞为妾。仅过了2年,王得庆病逝,给王仪贞

1915年,35岁的王得庆娶15岁的王仪贞为妾。仅过了2年,王得庆病逝,给王仪贞留下30万大洋。

但王仪贞却要把钱都交给大太太的儿子,并说:“你得答应我一个要求。”

民国时期是一个新旧交替的社会,尤其对于女性来说。社会上开始创办各种女子学校,女性工作的机会越来越多,有人开始提出一夫一妻制的概念……

在这种新旧观念的冲突下,不少女性开始独立思考,思考自己的可能性与未来。

湖南妹子王仪贞家境贫寒,从懂事起就跟着母亲在别人家帮佣干活补贴家用。

王仪贞长到十岁时,看到别的孩子都进了学堂,她也想去,可是母亲说家里没有多余的钱供她上学,况且她一个女孩上学也没什么用。

这一年,母亲换了一户人家帮佣,这家主人是学堂从城里请来的辛老师。辛老师家里最多的就是书,专门腾了间房间出来放书,还不够放的。

王仪贞从来没见过这么多书,虽然不识字,她还是忍不住拿起一本书翻了起来。

辛老师发现了王仪贞的心思,问她是不是想学认字?王仪贞点点头。辛老师说,你每天都来,我每天教你半小时。

就这样,王仪贞跟着辛老师上了两年学,直到辛老师离开。

两年的时间王仪贞已经能独立阅读书本,也能写简单的书信了。辛老师临走留给她不少书,她视如珍宝,有空的时候就翻一翻。

很快,王仪贞十五岁了,豆蔻年华,出落得标致动人。

这天,王仪贞像往常一样出门去雇主家干活,刚出巷子口,就被一匹马拦住了去路。她抬头一看,一个穿着军装的中年男骑人骑在马上盯着她,不停地上下打量。

男人从马上下来,走到王仪贞跟前,问道:“你叫什么名字?”

王仪贞有点不知所措,不知道自己哪里得罪了这位军爷,只好老实回答:“我叫王仪贞。”

“你今年多大?”

“十五”。

男人对着王仪贞笑了笑,一个飞身上马离开了,留王仪贞一个人在原地惊魂未定的。

晚上回到家,母亲告诉王仪贞有人上门来提亲了。王仪贞有点懵,她没想到这一天来得这么快。

她不想这么早嫁人,不想重复母亲的一生,她觉得她的人生还有别的可能。可是父母觉得女孩子嫁个好人家才是最重要的,婚姻与家庭才是女人最终的归宿。

从父母的表情看,提亲的应该是户不错的人家,聘礼聘金比平常人家都要给得多。

母亲说,对方在衡阳城里有头有脸,是大户人家,家里有个大太太,年纪大了。

王仪贞越听心越往下沉,还是给人家去做小妾。

她纵有千万个不愿意,也没有办法去改变什么,毕竟,这也许是改变她们家命运的唯一机会。

就这样,十五岁的王仪贞嫁去了衡阳城。

揭开红头盖的那一刻,她才知道她嫁的就是那日在巷子口遇见的军爷。他叫王得庆,是拥护孙中山驻衡阳一带的军阀。

王得庆三十有五,家里还有一个原配大太太,一个和王仪贞年纪相仿的儿子。

那天的偶遇,让王得庆对王仪贞一眼万年,心里想着无论如何要娶这个女孩,让她陪在自己身边。

王得庆虽然是一介武夫,但是不管是对大太太还是王仪贞,都是比较体贴的。

尤其是对王仪贞,王得庆几乎把所有的温柔都给了她,待她像女儿般宠爱。而大太太也没有王仪贞想象中的那般刻薄,虽然不是很亲近,却也还是以礼相待。

王仪贞对王得庆没有男女之情,不过也知道既为人妻就要尽到做妻子的本分。除了服侍王丈夫,她也尝试着亲近大太太,虚心跟她学着怎么持家、理财、管理下人。

这样的日子过了两年,一家人也还算其乐融融。

1917年,护法战争爆发了,各地军阀积极响应上前线去支援,王得庆也不例外。王仪贞跟着王得庆到了前线,照顾他的生活起居。

可是没等战争结束,王得庆突然一病不起,由于前线医疗条件有限,还没来得及送往后方医院,王得庆就去世了。

在上战场之前,王得庆就立好了遗嘱,这似乎是军人的习惯,每次去打仗都要把家里人安顿好,谁也不知道还能不能回来。

遗嘱里王得庆给王仪贞留了三十万大洋,足够她这辈子衣食无忧了,不管她将来是回娘家还是改嫁。

出乎所有人的意料,王仪贞拿着三十万大洋的银票,找到了大太太和她儿子,她说:“大姐,这些钱留在家里,你们比我更需要用钱,我只有一个要求。”

王仪贞看着大太太,真诚地说:“我今年才十七岁,我想去上学。”

如王仪贞所愿,大太太帮她找了衡阳最好的学堂,她的一切费用开支都由大太太支付。二人从此真的成了姐妹。

后来,王仪贞在机缘巧合下认识了国民党陆军军官何健,她出众的相貌与不凡的谈吐赢得了何健的青睐,不久二人结成了夫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