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如果美国开放芯片了,国产芯片怎么办?这么说吧,中低端芯片一旦大规模替代,就回不去

如果美国开放芯片了,国产芯片怎么办?这么说吧,中低端芯片一旦大规模替代,就回不去了,换句话说,美国就算现在开放芯片,也晚了。

先看市场这块,这几年国产芯片在中低端领域已经扎下根了。就说汽车电子吧,地平线的征程系列芯片已经装进奇瑞、比亚迪等车企的量产车型,2024年地平线和奇瑞合作的HSD方案覆盖了全系列车型。

再比如消费电子,格科微的CMOS图像传感器出货量全球前三,2024年净利润暴涨287%,连三星、索尼的市场都被抢了不少。

这些市场一旦被国产芯片占住,车企和厂商再想换回去,光重新调试生产线、测试兼容性就得花大价钱,谁愿意折腾呢?

技术上,国产芯片也不是吃素的,中芯国际的28纳米工艺已经量产多年,2025年一季度营收同比增长29.4%,产能利用率达到89.6%。他们的14纳米工艺性能已经接近台积电早期水平,而且成本低了30%以上。

更关键的是,国内在成熟制程的供应链已经很完善了。奕斯伟材料的12英寸硅片产能全球占比7%,2026年还能翻倍,这就像炒菜有了稳定的食材供应,生产自然不愁。

价格方面,国产芯片更是把“性价比”玩明白了。美国Wolfspeed的6英寸碳化硅晶圆卖1500美元一片,中国厂商报价只要500美元,性能还不差。这种价格优势让德州仪器这些国际大厂都坐不住了——2024年德州仪器的毛利率跌破40%,不得不考虑在中国建厂降低成本。

国产芯片就像拼多多上的爆款,一旦用户习惯了低价好用的产品,谁还愿意多花钱买高价替代品呢?

政策上,国家更是给足了支持。重庆高新区对芯片设计企业流片最高奖励3000万元,设备验证也有补贴。这种“真金白银”的扶持让国产芯片企业有足够的资金投入研发。

而且,海关总署对芯片原产地的认定规则也在悄悄变化,现在流片地就是原产地,这意味着国产芯片在国际贸易中更容易获得认可,出口时不会被“卡脖子”。

有人可能会说,美国芯片技术更先进,开放后会不会用高端产品挤压国产芯片?其实中低端市场和高端市场就像快餐和米其林餐厅——吃惯了麦当劳的人,不会因为米其林降价就天天去吃大餐。

国产芯片在中低端市场的优势是全方位的:成本低、供货稳、响应快。比如地平线给车企定制芯片,从需求沟通到量产只要6个月,英伟达至少得12个月。这种效率优势,就算美国开放芯片也很难追上。

最关键的是,国产芯片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生态。华为昇腾910C芯片用中芯国际7纳米工艺生产,国产化率超85%,成本控制在2万元以下,性能达到英伟达H100的60%。

这种“技术+制造”的闭环,让国产芯片在AI、汽车电子等领域站稳了脚跟。就像智能手机市场,当年苹果、三星垄断时,谁能想到华为、小米能后来居上?现在的国产芯片,正在重演这个故事。

当然,国产芯片也不是十全十美。高端芯片的光刻机、EDA软件还得进口,7纳米以下工艺还在突破。但中低端市场的“基本盘”已经稳固了。

就像当年日本家电横扫全球后,就算欧美放宽限制,市场格局也没再变回去。国产芯片这趟车,一旦启动就很难停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