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宗逊一辈子都没服过谁,但唯独对粟裕,他总是沉默。
这是个颇让人唏嘘的历史场景:两人都是野战军副司令员,职位看起来一样,资历也都够硬,可一个人被捧为“战神”,光环耀眼;另一个却在历史舞台上悄无声息,连军史爱好者都常常忘了他的名字。
为啥差别这么大?很多事,说到底,不只是个人能力的问题,更是权力分工、战场位置和关键时刻的决策力度造成的天壤之别。
粟裕是副司令,可谁都知道,他在华东野战军里,那是一把手的干活。
陈毅是司令兼政委,地位高得很,但他常年忙着协调地方党政关系,具体打仗的事大多交给粟裕。
当年中央文件下得很明白:“战役指挥交粟裕负责。”陈毅也痛快:“你粟裕打仗比我行,我当你的参谋。”
后来淮海战役前夜,粟裕甚至临时代理整个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的职务,这哪儿还是副职?那时候他手上指挥着超过60万人马,说他是“半个总司令”都不为过。
张宗逊也不是省油的灯,红军时期就是红四方面军的师长,秋收起义的老资格,但他遇到的,是彭德怀。
彭总什么人?主张一把抓,作战指令都要亲自批、亲自改,张宗逊虽然也是副司令员,可更多的是管后勤、跑协调,关键时刻想插手都插不上。
比如青化砭战役,一野的成名仗,敌人胡宗南部几万人分散拉开,彭德怀一眼看准了切口,亲自下达突袭命令,打得干净利落,张宗逊是按命令打前锋,但也仅限于执行。
蟠龙一战也是一样,部署调动、战斗节奏都是彭德怀说了算,张宗逊要真有粟裕那种自由度,也许结果另当别论。
再说战场地位,三野是攻江南、夺南京的主力,1949年人数接近80万,是野战军里规模最大的部队,任务也最关键,直接摁着国民党的心脏打。
粟裕主导的淮海战役,歼敌55万,彻底摧毁国民党的主力部队之一,还把国民党在中原的退路给堵死了,这仗之后,毛泽东直接拍板:“粟裕立了第一大功。”
你再看看张宗逊的一野,长期驻扎西北,围着陕甘宁、青海跑,敌人是胡宗南、马步芳这些地方势力,打得是局部歼灭、局地控制。
他也参与了不少战斗,比如保卫延安、解放兰州,可是对全国局势的冲击力,远不如渡江战役、解放上海来得猛。
关键还在打仗的风格,粟裕最出名的,就是“抗命三次”,尤其在淮海战役前后。他觉得时机到了,就硬顶着中央的疑虑推进,结果都赢了。
他在苏中地区那一串“七战七捷”,更是以少胜多的典范,老百姓看热闹不嫌事大,这种战法最容易流传,说他“用兵如神”,不夸张。
张宗逊则相反,打仗喜欢稳扎稳打,有机会也常常不敢冒,1946年大同集宁战役,本来是个围点打援的机会,敌人主力已经露头了,他一犹豫,援军跑了,集宁丢了。
毛泽东当时气得够呛,说他“该厉害时不厉害”;彭德怀也直接批评,“你放跑了两万敌人”,这种话一旦写进档案,就甭指望评功评奖了。
到1955年授衔,粟裕本该是大将第一人,几乎没人有意见,他干的活、立的功、写的报告、说的口风,哪一样不是一流的?虽然后来因为身体原因没当总参谋长,但地位稳得很。
张宗逊资历也够,红军老将、八路名将,但因为早年几次战役没打出亮眼战果,最后定了个上将。
许光达当时还想让出自己那枚大将军衔给张宗逊,被毛泽东否了:“功过相抵,不宜更改。”
很多人不理解,说张宗逊怎么也比有些大将资格老吧?可这事不是看资历,是看关键时刻的贡献。
你打了一场能写进教科书的仗,整个军队都传颂你的“传奇指挥”,那你就是主角。张宗逊虽有功劳,可多数战绩都掩在集体名字后面,不容易单独拿出来说事儿。
还有宣传角度的问题,粟裕在苏中七战七捷、淮海战役这些仗里留下太多镜头,部队传唱他的故事,连教科书都写他“以少胜多”。
张宗逊干的活很多时候都放在彭德怀那一栏里写,到了群众认知这一步,他就成了“无名功臣”。
说到底,两人差距不是“谁厉害谁不行”的问题,而是时代给了谁舞台。
粟裕有权、有仗、有机会,张宗逊则一直在配合、执行,很难留下标志性的成果,历史记录胜利者,但往往忘了那些默默搭台的功臣。 参考资料 《粟裕战争回忆录》,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