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1982年,河北老太太张翠萍,临终前紧紧拉住儿子他的手,再三叮嘱:“你记住,我死

1982年,河北老太太张翠萍,临终前紧紧拉住儿子他的手,再三叮嘱:“你记住,我死后,无论你发现什么,都不要出声。”

这位名叫张翠萍的老太太在得到了儿子朱海清的再三承诺后,带着慈祥的面容安心的离开了人世。在将老母亲的丧事安排妥当之后,朱海清的心里空落落的,在他还没出生时,父亲就已经不在人世了,是母亲一把屎一把尿把他抚养成人。

可是现在,和自己相依为命的母亲也离自己而去,朱海清感觉自己此时就是孤家寡人一个。正当朱海清还在惆怅时,他突然想起一件让他感到百思不得其解的事,那就是母亲在临终前再三让自己承诺,在收拾她的遗物时,不管看到什么都不要声张。

母亲到底有着什么秘密,是不能让别人知道的呢?在朱海清的印象里,家里一直都是家徒四壁,不仅没有值钱的东西,就连一些平常人家有的东西在他们家都见不多。自己家都穷成这样了,母亲难道有什么可以让自己改变命运的东西吗?

想到这,朱海清收起了悲痛的心情,开始妈慢慢、仔细的收拾母亲的遗物。当那些母亲生前穿过的衣服、使用过的物品一一摆在朱海清的面前时,他的眼睛湿润了,又一次想起来自己小时候和母亲一起做游戏的日子。

朱海清一边收拾东西一边回忆着过往,突然,一个已经生锈的小铁盒子出现在了他的眼前。朱海清赶紧把铁盒子拿出来,好奇的打开,发现里面竟然整整齐齐的摆放着十几张字条。朱海清疑惑的将这些纸条一一打开,发现竟然都是欠条,而且最后的落款都是一个叫做李运昌的人。

朱海清仔细的将这十几张欠条的内容都看了一遍,发现内容都出奇的一致,都是那位叫做李运昌的人所欠自己母亲的粮食,只是每一张欠粮的斤数不同。朱海清算了一遍,这些欠条上的粮食加起来足足有6000斤粮食,这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这个叫李运昌的人到底是谁?他怎么会欠下如此多的粮食呢?朱海清虽然心中充满了疑惑,但是他想起母亲临终前反复让自己不管看到什么都不要对外声张,所以即使满心疑惑,朱海清也决定遵守对母亲的承诺,将这件事忘在了脑后。

几年后,朱海清有一次正在干农活时,同村的一位村民兴高采烈的跑过来告诉他,他们家里来了一名老人,气宇不凡,一看就不是普通人。朱海清非常纳闷,自己家的亲戚早就不来往了,又没有什么朋友,怎么会有人来自家拜访呢?

带着疑惑,朱海清回到了家中,老远就看到一位老人带着几个年轻人正坐在自家的院子里,由妻子招呼着喝茶。当朱海清进门后,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一看到他就立刻站了起来,紧紧的握住了朱海清的手,激动的说:“你就是海清吧?你小时候我还抱过你呢!”

朱海清望着眼前的老者,脑海里不断地思索着小时候的场景,可是怎么都记不起来他是谁。老者亲切的笑着,向朱海清和妻子介绍,说自己名叫李运昌。一听到这个名字,朱海清的脸上立刻浮现出了惊讶的表情,因为这个名字他太熟悉了,就是母亲留下来的那些欠条上的名字。

当老人听说朱海清的母亲已经去世几年了,不由得露出了悲伤的神情。而朱海清把自己当年发现这些欠条的事情告诉了这位老人,想要了解当年与这些欠条有关的事情。李运昌长叹了一口气,把思绪拉回到了四十多年前。

当年,朱海清的父亲是一名地下党,而他的母亲在嫁给自己的父亲后,也成为了一名地下工作者。朱海清的父亲在一次执行任务时,不小心暴露了自己,被日军抓捕后残忍杀害,留下了已经怀孕数月的妻子张翠萍。

张翠萍在丈夫去世后,依然坚定的帮助八路军摆脱日军的清剿。有一次为了帮助八路军转移,挺着大肚子的张翠萍带着部队足足走了十几里路,终于摆脱了日军的追击,然而如此长的跋涉,让张翠萍早产,好在顺利的生下了朱海清。

而当时八路军的领导人正是李运昌,当他得知是一位孕妇带着部队躲过了敌人的追击后,特意上门来表示感谢。在敌人走后,这支八路军就在张翠萍所在的 村子安营扎寨,还把张翠萍的家当成了临时指挥部。

不仅如此,张翠萍还主动承担起了为部队筹粮的任务,她前前后后一共筹集了6000斤粮食,使得战士们能够吃饱饭打鬼子。而李运昌就给张翠萍写了十几张欠条,许诺之后可以拿着这些欠条找他兑换粮食。

张翠萍虽然收下了这些欠条,把它们装进了铁盒子,从此再也没有打开过。临终前,张翠萍把儿子交到跟前,再三叮嘱,就是不想等她闭眼之后,儿子找到这些欠条会造成事端。朱海清终于弄清了这些欠条背后的故事,对自己的母亲更加钦佩,而那些欠条依然安安静静的躺在铁盒子里,就好像从来没有被人发现过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