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陈毅直接向毛主席汇报陶勇问题,主席听后气得当场摔笔,吩咐秘书:立即给上海打电话。 在1967年1月21日,一个午后,却掀起了一场海军战线上的惊天波澜。东海舰队司令部招待所花园里那口普通的浇花井,成了历史的见证者。招待所所长只是寻常地为陶勇将军安排理发,却在四处寻找时意外发现了令人震惊的一幕——井中有人! "有人跳井啦!"所长的惊呼声打破了花园的宁静。众人急忙围拢过来,从那狭小的井口中,只见一个人低着头,军帽漂浮在水面。工作人员用力一拉,竟是失踪不久的陶勇将军!紧急送往海军411医院的抢救最终宣告无效,这位年仅54岁的海军副司令员、南京军区副司令员、东海舰队司令员就这样离开了人世。 这一切来得太突然。就在当天上午,陶勇还与老战友廖政国畅谈时局。谈及上海市委书记陈丕显被抓一事,他气愤地说:"他们竟敢把老陈抓起来,毛主席知道不知道?照我的脾气,带上一个警卫排,把老陈抢出来!"陶勇一边说,一边撸起袖子,仿佛回到了战争年代,准备提刀冲锋。 面对廖政国的提醒要他小心,陶勇不以为然地回应:"谁要给我戴高帽子,我的枪是要走火的!"他手做手枪状,展现出一位老将军的血性。谁能想到,这竟是他留给战友的最后印象。 陶勇的突然离世背后,是文革风暴中的层层暗涌。早在1966年底,叶剑英就从北京打电话给上海市委第一书记陈丕显,特意让他转告陶勇:"海军的风要变,要警惕。"在陶勇的胃病日益严重之际,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也专程赶到上海劝说:"海军的事你不要管了,到南京去养病吧!" 但陶勇拒绝了这番好意。他坚定地表示:"我要在这里顶着!"作为一个经历过战火洗礼的军人,他深知顶下去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却依然选择了坚守,还对战友表明心迹:"对党内搞阴谋的人,就是要警惕,要揭露。一个共产党员应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1967年1月,当上海市委面临巨大冲击、无处可开会时,陶勇毫不犹豫地借出了东海舰队司令部礼堂。有人担心他会"引火烧身",但他直言不讳:"我不怕当保皇派,闹得共产党的市委领导机关无处开会,这还叫什么'革命'!" 陈毅步履沉重地走进毛泽东的办公室,心情异常沉痛。他要向最高领导人汇报一件令人痛心的事:陶勇将军已被定为"叛徒",身后蒙冤。 "主席,您知道陶勇的情况吗?"陈毅小心翼翼地问道。 毛泽东眼中闪过一丝疑惑:"陶勇怎么了?" "开除党籍、军籍,定了一个叛徒!"陈毅如实汇报。 听到这个消息,毛泽东瞬间被怒火点燃。他气愤地将手中的钢笔重重摔在茶几上,激动地说:"胡闹!你立即打电话给上海,就说我毛泽东是陶勇的保皇派,看哪个再敢打倒他!" "主席,晚了……"陈毅突然哽咽了。 毛泽东这才明白陶勇已经离世的事实,他缓缓地说:"你不要说了,我晓得了……" 这一幕发生在1967年,彼时陶勇将军已经离开人世,留下的是一个未解之谜和对一代海军英雄的无限惋惜。毛泽东的愤怒,反映了他对这位将军的高度评价。 回溯陶勇的一生,他的传奇经历令人赞叹。1929年,年轻的陶勇投身革命,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逐渐成长为一名出色的指挥官。到了新中国成立,他第一次见到毛泽东时,主席已熟知其名:"你就是陶勇?我久仰你的大名啊!" 陶勇名声大噪始于1949年渡江战役期间。当时,几艘英国军舰擅自闯入长江,陶勇果断下令开炮还击。这一壮举自鸦片战争以来首次让中国军队敢于对英国势力说"不",赢得了毛泽东的赞赏。 朝鲜战争结束后,毛泽东钦点陶勇担任华东军区海军司令员。尽管陶勇对海军业务一窍不通,但他凭借坚韧不拔的意志,从基层开始学习,潜心钻研海军知识,最终成为一名出色的海军将领。 1963年,"跃进"号货轮首航时沉没,引发国际风波。陶勇带着高烧,率领11艘战舰、1000多人赶赴事发海域调查。面对盘旋在头顶的美蒋飞机,他愤慨地说:"要是能让我开火,非得把你们这些飞贼打下海去喂鲨鱼!"他带领舰队成功查明真相,证实是船只撞礁而非人为破坏,平息了国际猜测,受到中央表扬。 然而在1966年,海军第一政委李作鹏召开海军党委三届三次扩大会议,意图控制海军。陶勇深知李作鹏是林彪的人,果断拒绝出席。这一决定引来林彪势力的不满。 7月7日,中央军委专门讨论海军问题时,叶剑英指出李作鹏一伙"搞地下活动,是想黄袍加身"。在叶剑英的支持下,陶勇在会上大义凛然批判李作鹏:"你们搞地下活动,伸手夺权,这是同毛泽东思想根本不相容的,也是党的纪律不允许的。" 陶勇之死引起了诸多军内高层的怀疑。粟裕闻讯悲痛不已,向周恩来汇报。周总理沉痛地说:"陶勇同志打日本那么坚决,怎么可能是日本特务?"陈毅则坚信:"陶勇同志不会是'自杀',他的死大有问题。" 直到1977年7月,中央军委才正式为陶勇平反昭雪,恢复名誉,将他的骨灰安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