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跨越了三个时代的革命元老——谢觉哉,与世长辞。
他去世后没多久,他的妻子王定国便找到中央,提出了自己的诉求:以她的级别,不该再住在大房子里,应该立即搬出去。
她为何会这么说?她与谢觉哉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
艰难的从军生涯
谢觉哉是“延安五老”之一,他这一生跨越了三个时代。
他曾是清末时期一位博学多才的秀才,后来在革命时期又成为了一名红军战士,建国后,他又走上了司法岗位,为国家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
就是这样一位资历高深的老革命家,妻子却比他小了29岁,两人的学历也是天差地别。
或许在别人眼中,他们的结合可能看起来不那么协调。但实际上,这位伟大的女革命家,同样有着传奇的人生经历。
王定国出生于四川营山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中。在旧社会的压迫下,一家人过得捉襟见肘,食不果腹。
父亲去世后,十五岁的王定国便被家中卖到了邻村,成为了人家的童养媳。
不出意外的话,她很有可能会像大多数农村女孩那样,凄苦地过完一生。
幸运的是,革命的浪潮席卷了她的家乡。在两个舅舅等进步人士的帮助下,她凑足了40块银元,交给了所谓的“婆家”,就此结束了她不幸的婚姻。
对于她来说,是党给了她新生。在她摆脱了命运压迫的那刻起,她便决定将余生都献给伟大的党。
1933年,红军的部队来到营山后,她率领着400名妇女参加了红军,成为了妇女独立营营长。从此她便正式踏上了从军之路。
后来,她因为爱唱爱跳,被选到了红四方面军,成为了一名剧团演员。不久后,她便随团参加了长征。
在漫漫的征途中,她一直走在队伍的最后方,帮着照顾掉队的成员。在她的帮助下,很多原本奄奄一息的战士都坚持走完了征途。
结果她却因为将自己的鞋子送给了别人穿,而冻掉了一根脚趾。
晚年时,她提起此事时,却非常轻松地说,那时天很冷,脚都被冻得没有知觉了。她只是轻轻一碰,脚趾头便掉下来了。
但队伍的脚步没停,她也不能停下,所以便继续跟着部队前进了。
这短短的几句话中,却饱含了无尽的辛酸。长征的艰苦,没有亲身经历的人根本想象不到。
只有钢铁般意志的人,才能走完全程。而王定国这名女战士,勇气和毅力一点不输其他战士。
也正是因为她这种顽强的精神,打动了谢觉哉。
战火中的爱情
1935年,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成功会师。
一天,她在河边洗衣服时,一位五十岁左右的老同志找到她,请她帮忙缝一件衣服。
王定国见衣服上已经有很多补丁,就建议他去军需处再领一件。但老同志却笑着说,他这件补补还能穿,就不浪费部队的资源了。
王定国非常惊讶,因为从对方的气质来看,怎么也是一位资历较高的老首长了,怎么穿得比战士们还破呢?
后来,她才知道,这位就是大名鼎鼎的谢觉哉同志。从我党成立到北伐期间,他一直都是革命先驱。
能为这样的大人物工作,王定国倍感荣幸。更让她敬佩的是,这样的老前辈竟然保持着如此朴素的作风,实在难能可贵。
此后,她便将谢觉哉当作了人生榜样,争取在革命的事业上向他靠近。
后来,部队抵达延安后,她又随西路军参加了西渡黄河,执行宁夏计划的行动。
然而,面对极其凶狠的马家军,我军还是遭受了重创。她也在战斗中成为了敌人的俘虏。
但不管敌人如何威逼利诱,她始终坚定心中的革命信念,不愿做一点对不起党的事情。
后来,在我党的营救下,她顺利逃了出来。听说了她勇敢的事迹后,全军上下都对她钦佩不已。也是因为这次经历,让谢觉哉开始关注这位坚强的女战士。
当时王定国本想离开这个有着她痛苦回忆的兰州,但谢觉哉找到她,希望她能留下来,帮助更多的西路军回归部队。
在谢觉哉的劝导下,王定国最终放下了心中的包袱,开始投入到解救战友的工作中。
在几个月内,两人齐心协力,先后解救出了五百多名西路军战士,并将他们安全护送到了延安。
两人也在日益相处中产生了感情。
在1937年,经过毛主席的批准后,两人在兰州八路军办事处正式结婚。
对于这段婚姻,军中大多数人都是支持的。但王定国心中却产生了深深的自卑。
毕竟谢觉哉名声赫赫,在全国都是备受享誉的人物。而她不仅没什么背景,连学都没上过,怎么能配得上对方呢?
对于她的顾虑,谢觉哉也察觉到了。为了安慰妻子,他每天都会抽出一点时间来教她读书、写字。
对于王定国来说,谢觉哉既是她的丈夫,又是她的老师。在他的教导下,她的工作能力也开始逐渐提高。
到了后来,她已经成为谢觉哉工作上离不开的左膀右臂。
除了工作外,在为人处世上,王定国也在丈夫身上学到了很多。
朴素一生
对于人民来说,谢觉哉是一位非常亲切爱民的领导。但对于家人来说,他又有着非常严格的家风。
建国以后,虽然他已经成为了重要的国家领导,但一家人依旧过着非常拮据的生活。一年到头,家中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能见到荤腥。
有次,谢觉哉在工作时病倒了,王定国特意给他炖了一碗鸡汤。但谢觉哉说什么也不肯吃,坚持要将鸡汤送给生活有困难的人。
王定国心疼他的身体,便劝说现在时代变了,吃碗鸡汤也不算什么。
但谢觉哉却坚持不肯,并说习惯和品德,都是靠着平时的一点一滴的小事养成的,他什么时候都不能破例。
见他态度坚决,王定国也只能作罢。
不仅对待妻子是这样,谢觉哉对待孩子也是这样。他从不允许孩子用自己的车,只让他们自己走路,或是坐公交上下学。
后来,孩子们去农村劳动,写信回来向家里诉苦。谢觉哉看了信后,直接狠狠训斥了他们一顿,表明他不会给予他们任何帮助。
批评完后,他又告诫孩子们,要有志气,有计划地创造未来。农村是一个大课堂,广大的劳动人民就是他们的老师。
若是他们能沉下心来好好学习,将来一定能受益终身。
王定国看完回信后,心中也是一阵触动。即便到了晚年,丈夫依旧保持着艰苦朴素的革命精神,初心也从未有过一丝动摇。
她不禁感叹,即便到了晚年,她也需要向丈夫学习,这才是真正的受益终身。
1971年,谢觉哉溘然长逝。王定国在丈夫去世后,也一直延续着这种艰苦的家风。
在当时,按照规定,领导的遗属是可以住原来的房子的。王定国几次和工作人员交谈,想让他们将房子收回去,但大家却始终不肯答应。
于是,她在料理完丈夫的后事后,主动找到中央,并提出了自己的诉求。她不是遗属,她自己有工作,可以挣钱养活自己。
而且她是什么级别,就该住什么房子,应该从原来的大房子里搬出去。
出于对她这位老革命前辈的尊敬,也出于对谢觉哉家人的照顾,中央领导们还是希望她能留在原来的房子中。
但王定国态度坚决,她回去后直接遣散了秘书、司机,自己主动搬了出去。
一直到去世,王定国都没有向国家申请过帮助。她从人民的队伍中来,最后又走回到人民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