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37岁梁从诫被下放江西劳动,妻子周如枚立刻提离婚,还给儿子改名换姓,不久后改嫁,12年后,人们看到周如枚的下场,纷纷感慨:凉薄之人,终究没有好下场!
梁从诫1932年8月4日生在北京,家里背景牛得不得了。父亲梁思成是搞建筑的大咖,开创了中国现代建筑学;母亲林徽因更是才女,建筑设计和文学都玩得转。他的名字“从诫”来自北宋建筑家李诫,父母希望他接棒家族事业。小时候,他家住东长安街,后来搬到清华园,周围全是金岳霖、周培源这样的学术大佬,家里天天聊学问,文化味儿浓得化不开。
梁从诫小时候跟这些教授的娃一块儿玩,关系好得像亲兄弟。1949年,他才17岁,就设计了一款国旗图案,从2992个方案里杀进38强,虽然没最终入选,但这创意和热情真不是盖的。他上的是辅仁大学附属男中,年轻时就爱参加活动,性格积极又开朗。1950年,他想考清华大学建筑系,延续爸妈的路,可惜差了8分没考上,去了历史系。后来因为高校调整,他转到北京大学历史系,1954年毕业。毕业后,他跑去云南大学教历史,一直干到1962年。
周如枚是周培源的女儿,周培源是物理学大牛,跟梁家关系特铁。梁从诫跟周如枚算是青梅竹马,小时候两家就常走动,大人还开玩笑说要“亲上加亲”。周如枚聪明又温柔,俩人感情基础挺扎实。1955年,他们在北京结了婚,婚礼简单但特别温馨,两家人都很支持。婚后,他们生了个儿子叫梁鉴,日子过得甜甜蜜蜜,谁能想到后来会翻天覆地呢?
1969年,梁从诫37岁,赶上那会儿的动荡,被下放到江西农村干活。他收拾行李,告别老婆孩子,去了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到了江西,他被分到田里干农活,每天顶着太阳劳作,手上全是茧子,衣服也脏得不行。晚上,他靠着油灯给周如枚写信,满心想着家里人能给他点安慰。
可没多久,他收到一封信,打开一看,整个人都懵了——周如枚寄来离婚协议,要跟他一刀两断。他手抖着看完,心像被掏空了一样。不仅如此,周如枚还把儿子梁鉴改名叫周志兵,彻底跟梁家划清界限。离婚没过一年,她就跟一个叫谢荣的麻醉医生结了婚。谢荣比她小,是她在翻译单位认识的。这消息传到江西,梁从诫只能一个人扛着,心里的苦没法说。
周如枚跟谢荣结婚后,生了个女儿叫谢兰。一开始,她好像是要重新开始,可生活没那么简单。那时候经济条件差,社会压力也大,日子过得紧巴巴。她还是干翻译工作,勉强支撑家庭。可到了四十多岁,癌症找上门,她身体垮得特别快,没能挺过去,就这么走了,留下了谢荣和年幼的谢兰。她去世后,认识她的人议论纷纷,说她当年抛夫弃子,太凉薄,结局也算是一种报应。
梁从诫在江西熬了好几年,回来北京后慢慢缓过劲儿来。他跟小时候的同学方晶重逢,俩人互相支持,后来结了婚,生了个女儿叫梁帆,日子又有了温度。他没让自己一直陷在苦里,反而把经历变成动力,开始关注环保。1993年,他跟几个朋友——杨东平、梁晓燕、王力雄——一块儿创办了“自然之友”,当了会长。他跑遍全国讲环保,组织活动,推动大家保护自然,影响力特别大。后来他还拿了2005年的绿色中国年度人物奖,女儿梁帆也跟着他干环保,家族精神传了下来。
2010年10月28日,梁从诫因为肺病在北京去世,活了78岁。他临终选了树葬,用行动践行环保理念。周如枚的儿子周志兵长大后,知道自己亲爹的事迹,决定让自己的女儿姓梁,叫梁周洋,把血脉连上了。梁从诫这一生,从低谷走到高处,跟周如枚的结局一比,真是让人感慨万千。
梁从诫和周如枚的故事,离不开那个时代的大背景。1969年那会儿,社会动荡,政策变来变去,很多人被下放,家庭被拆散。梁从诫被送到江西,不是他一个人倒霉,是整个环境逼得人走投无路。周如枚的选择,可能也有她的苦衷——丈夫前途未卜,家里没依靠,她得给自己和孩子找条活路。可她这么果断离婚、改名、改嫁,确实让人觉得有点冷血。
再说梁从诫,他在苦日子中没垮,反而找到新方向,干出了大事。他跟周如枚的对比,就像两条路,一个向上爬,一个往下掉。有人说,周如枚的下场是因果报应,可这背后,真就只是她一个人的错吗?还是时代让人不得不做出艰难抉择?人性这东西,说不清道不明,放到那时候,更是复杂得要命。
梁从诫的经历不是瞎编的,他的家世、教育、婚姻、下放,都是有根有据的。他爸妈梁思成和林徽因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大人物,他自己的环保事业也有“自然之友”这块牌子撑着。周如枚的事,虽然细节不多,但离婚、改名、再婚这些关键点,都是历史留下的线索。她去世后人们的议论,也符合那时候人对忠诚和道德的看法。这些都不是虚构,是那个年代真实的人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