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都市圈潜能释放的“关键步”?

镐京笔记 2022-08-30 10:27:01

撰 稿:唐执简

编 辑:秦 风

编 者 按

8月26日发布的《秦创原总窗口特色产业园区布局总体方案》,更像是瞄准“结构性潜能”释放,开启的一场空间、城市、产业、人才、机制、服务的深度融合。其改革力度之大,意志和决心之坚定,堪称西咸新区新一轮战略性重构。

1

当下,在全球经济萎缩、贸易保护主义、“卡脖子”压力等背景下,中国经济正在形成开放型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格局,发展动能随之调整,需要“结构性潜能”加快释放,在未来中国经济发展中担当主角。

在主流经济学界看来,“结构性潜能”的核心内容在于,以都市圈、城市群为特征的城市化,以及科创驱动、消费与产业升级等。而发挥“结构性潜能”,加快推动要素市场化配置、加速资源流通效率是必由之路。

眼下的西咸新区,可以说是西安都市圈乃至陕西“结构性潜能”的一个主阵地。

为什么这么讲?

近两年,围绕西咸新区的一系列深化改革与战略布局,很大程度上,可视为针对释放“结构性潜能”的积极探索。

西咸一体化是西安都市圈的关键所在,其中核心,则是位于两市之间的西咸新区。2021年7月,西咸新区由西安市全面代管。之后,包括西安中心城区与西咸新区互联互通的5条道路集中开工,西咸新区砍掉54%的内设机构,推进市场运作、公司化运行,等等,要素配置与资源效率明显提速。

因为定位秦创原总窗口,在科创驱动进程中,西咸新区再度被给予厚望。

众所周知,秦创原是基于陕西特有的高校、科研院所等优势创新资源,以创新驱动为主,聚集人、财、物、金等各方要素进行驱动的总平台,也是陕西发挥科创驱动这一结构性潜能的战略级手笔。

如今的西咸新区,可以说使命重大。

一方面,在陕西全省创新驱动发展大局中,秦创原总窗口需要发挥更多支撑和辐射作用。譬如宝鸡、咸阳、商洛、榆林等6地市飞地孵化器已入驻西咸新区,旨在利用总窗口的科研、人才、资本等资源优势,将各地市科技企业进行孵化;

另一方面,西咸新区自身如何加快由“势”向“能”转变,探索出一条科创驱动潜能释放的高效之路,推动更多科技成果在秦创原总窗口孵化、转化、产业化,带动产业集群化、链条化、特色化发展,无疑也是外界所关切的。

不出所料,很快便见下文。

2

8月26日,《秦创原总窗口特色产业园区布局总体方案》(下称)发布。

据《方案》描述,“聚焦秦创原总窗口,围绕新中心新轴线,布局秦创原总窗口·新轴线总部经济带、西咸新区·泾河光伏产业园、西咸新区·沣西数字经济产业园等10大特色产业园区。围绕全省23条、全市19条重点产业链,布局光伏、氢能、智能网联汽车3条主导产业链,打造新能源、数字经济、大健康等7大产业集群,培育生物医药、新材料等若干特色产业,构建以‘1带+10园区’为承载的‘3+7+N’产业布局。”

“可以理解为,这是西咸新区成为秦创原总窗口之后,对现代产业体系的一次高标准、系统性重构。”一位区域发展观察人士告诉镐京笔记(ID:Haojing2022),“其中涉及诸多方面都很明晰,显然是长时间系统考量之下的施策行为。”

且不难发现,西咸新区围绕科创驱动、产业升级等结构性潜能释放的问题,在这一轮重构中被予以充分考量。

尤其针对要素市场化配置,《方案》深化改革力度之大,意志和决心之坚定,非同寻常。

譬如,“新区主导产业,必须坚持同类产业向同类产业园区聚集,由新区统筹招商引资、产业培育、项目建设、要素保障等生产力布局。各新城主导产业,由新城因地制宜进行特色培育。”

通过“产业聚焦、主体集中”,从顶层设计层面规避无序竞争的问题,并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与效率——推进到这一步,可以说,西咸新区一年多来的体制机制改革工作,是为重要基础。

这种体制机制改革,在接下来的园区发展中也将得到体现。

上述《方案》提到,10个特色产业园区由新区主导、面向市场,采取“管委会+园区(公司)”发展模式;园区选人用人全面开展“揭榜挂帅”,通过市场化方式,引入专业化园区管理运营团队,选聘急需紧缺人才;园区绩效薪酬分配制度,坚持突出一线、按绩评定、拉开差距,制定出台园区绩效考核薪酬指导意见,明确“底薪+绩效”的薪酬考核模式,探索实行协议薪酬、任期激励、超额奖励等分配方式,试点建立收益回报和风险共担机制,加快推进特色产业园区建设。

再如,“引导整合创新、产业、人才、资金、土地等各类优势资源要素向特色产业园区集中集聚,带动产城融合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这无疑是由“势”向“能”转变的务实思路,显示出西咸新区当前推动要素市场化配置的决心。同时可预见,在此思路引导下的10大特色产业园区,有望成为各类资源关注的新一代陕西产业高地,从而诞生诸多积极故事。

3

十四五末被视为目标量化节点,《方案》提到,“到2025年,3条主导产业链基本成链,7个特色产业集群初步形成集聚规模。力争1条产业链产值突破1000亿元(光伏),3条主导产业链各拥有1家产值100亿元以上‘链主’企业、2个以上产业链核心园区,延链补链强链壮链水平不断增强,对全省、全市重点产业链发展提供有力支撑。7大产业集群初具规模,2个产业集群产值达到500亿元以上。10大特色产业园区产业集中聚集规模显现,园区总产值规模达到2000亿元以上。”

面对上述目标,除发展模式创新之外,针对产业、人才、资金、土地等各类资源要素,势必需要进行深化改革,乃至超常规的探索,高标准的匹配。

以人才智力支撑为例,上述《方案》提到,聚焦10大特色产业园区开发建设,加快建设秦创原人才大市场、西安国际人才港和“人才池”三大平台,组建人才集团、人才服务联盟、高端人才猎头联盟等服务载体……力争到2025年,聚集秦创原创新创业人才50000名,培育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500名,建设新型研发机构60个以上……着力打造全球青年人才创新创业基地、海内外高端人才集聚洼地、西部人才发展高地,全方位助力秦创原总窗口产业发展。

招商引资方面,围绕10大特色产业园区,《方案》强调“统筹调度机制”,有序引导同类产业向同类园区聚合,建立新区产业协同互补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再以融资保障为例,在落实秦创原三年行动方案省、市、新区资金配套要求(1:1:1)的基础上(据统计,2021年以来累计政策兑现4亿元,其中2022年至今兑现2.41亿元),充分强调金融服务的创新力度。

譬如,“一区(产业园区)一方案”,通过建立政金企融资对接工作机制、建设产业发展全周期金融服务链条;发挥专项债券资金撬动作用,到2025年,重点包装不少于40个专项债券项目,总投资额突破1000亿元,专项债券额度突破800亿元,3年内发行完毕;发挥秦创原母基金聚集带动效应,引导各类市场化基金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向特色产业园区倾斜支持。

上述观察人士指出,“不难发现,《秦创原总窗口特色产业园区布局总体方案》,远不止‘特色园区承载+重点产业集聚’布局的范畴,更像是瞄准‘结构性潜能’释放,开启的一场空间、城市、产业、人才、机制、服务的深度融合。其改革力度之大,意志和决心之坚定,堪称西咸新区新一轮战略性重构。”

附:10大特色产业园区功能

(一)西咸新区·沣东先进制造产业园

1.园区范围:约9平方公里。

2.发展定位:以沣东先进制造产业园为承载,以科技创新、智慧转型为赋能,以“智能制造、智慧研发、智网服务”为支撑,推动“‘智造+’与‘+智造’”双向融合、协同发力,打造集总部、研发、制造、服务于一体的新区综合性先进智造产业园区和科技创新与智能制造集中区。

3.发展目标:到2025年,产业园产值达到120亿元左右。

4.重点产业: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

(二)西咸新区·沣东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园

1.园区范围:约6平方公里。

2.发展定位:以沣东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园为承载,以5G、物联网、VR/AR、UI设计等为重点突破,发挥秦创原立体联动孵化器总基地、西安市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试点聚集区等综合优势,着力打造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区,西北地区领先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聚集区。

3.发展目标:到2025年,产业园产值达到100亿元。

4.重点产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集成电路、大数据云计算等。

(三)西咸新区·沣西人工智能产业园

1.园区范围:约10平方公里。

2.发展定位:以沣西人工智能产业园为承载,充分叠加西部科技创新港的基础理论研究优势、科教资源优势以及秦创原总窗口的集大成优势。重点推动人工智能在智能交通、智能制造、智慧建管等领域形成数字化、智能化应用场景,着力打造秦创原人工智能研发与应用创新示范区,产城融合、两链融合、协同创新、碳达峰碳中和创新型产业园区。

3.发展目标:到2025年,产业园产值达到100亿元左右。

4.重点产业:氢能、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制造、高端数控机床等产业。

(四)西咸新区·沣西数字经济产业园

1.园区范围:约6平方公里。

2.发展定位:以沣西数字经济产业园为承载,统筹发挥国家级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试点示范、国家新型工业化(大数据)产业示范基地等国家级试点、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功能,加快数字经济领域高端研发机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高度集聚,推动“创新链、研发链、人才链、价值链、产业链”融合发展,着力打造新区数字经济产业创新生态体系和产业创新示范区。

3.发展目标:到2025年,产业园产值达到200亿元左右。

4.重点产业:数字经济、数字文化、智能终端等。

(五)西咸新区·秦汉自动驾驶产业园

1.园区范围:约7.5平方公里。

2.发展定位:以秦汉自动驾驶产业园为承载,加快推动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发展、自动驾驶等智能化技术突破,以“新能源汽车+”有力促进新区能源消费结构优化、交通体系和城市运行智能化水平提升,着力打造全省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集聚区,自动驾驶场景应用示范区。

3.发展目标:到2025年,产业园产值达到200亿元左右。

4.重点产业: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物联网)、人工智能(机器人研发应用)、高端装备制造等。

(六)西咸新区·秦汉大健康产业园

1.园区范围:约13平方公里。

2.发展定位:以秦汉大健康产业园为承载,充分发挥空军军医大学在大健康全领域的带动作用,整合区内大健康产业重点项目、平台、企业等资源优势,着力打造集生命科学、健康工业、健康服务等为一体的大健康产业聚集新高地和健康中国(大健康)产业先行示范区。

3.发展目标:到2025年,产业园产值达到100亿元左右。

4.重点产业:生命科学、健康工业、健康服务、新材料等。

(七)西咸新区·空港自贸蓝湾产业园

1.园区范围:约4平方公里。

2.发展定位:以空港自贸蓝湾产业园为承载,发挥临空经济示范区、自贸试验区、服务贸易创新试点等功能优势,聚焦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临空偏好型产业,立足“两新驱动、两链融合”,着力打造“新产业蓝海、新企业蓝湾”,加快构建秦创原临空科创先导区。

3.发展目标:到2025年,产业园产值达到70亿元左右。

4.重点产业:临空生物医药、临空智能制造等。

(八)西咸新区·空港临空经济产业园

1.园区范围:约11平方公里。

2.发展定位:以空港临空先进制造产业园为承载,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有效承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航空制造等临空偏好型产业转移,推进新区临空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着力打造百亿级临空制造产业承载区。

3.发展目标:到2025年,产业园产值达到100亿元左右。

4.重点产业:电子信息、航空制造等。

(九)西咸新区·泾河双碳光伏产业园

1.园区范围:约18.7平方公里。

2.发展定位:以泾河双碳光伏产业园为承载,以光伏领域龙头企业隆基绿能为核心,充分发挥隆基在光伏领域的产业链整合能力,加快产业链关键环节壮大、产业技术进步,推动光伏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着力打造以光伏全产业链生态体系为主体的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高地,争创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

3.发展目标:到2025年,产业园产值力争突破1000亿元。

4.重点产业:光伏产业链上下游、新材料等。

(十)西咸新区·泾河两链融合示范园

1.园区范围:约10平方公里。

2.发展定位:以泾河两链融合示范园为承载,瞄准打造世界一流的“先进技术+高端装备制造+创新服务”产业集群,紧抓“场景创新驱动生态构建”发展主线,引导“空、天、地、核”四大高端装备产业发展聚集,着力打造国家高技术产业的创新“原点”、前瞻性技术融合创新高地。

3.发展目标:到2025年,产业园产值达到500亿元左右。

4.重点产业:高端智能化装备、新能源、新材料、氢能等产业。

0 阅读:4
镐京笔记

镐京笔记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