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鲁迅写了很多抨击国民党的文章,老蒋大怒,派沈醉前去暗杀。沈醉在鲁迅门前蹲守半个月,最终还是放弃了:“他的后台实在太硬了!” 1933年,鲁迅的笔锋如刀,频频刺向国民党,揭露其腐败嘴脸,气得蒋介石拍案而起,下令除掉这个“祸害”。特务沈醉奉命潜伏鲁迅门前半个月,最终却铩羽而归,扔下一句:“他的后台实在太硬了!” 1933年的中国,风云变幻,社会动荡。鲁迅,这位用笔杆子战斗的文学巨匠,正以一篇篇杂文猛烈抨击国民党。他犀利的文字不仅揭露了国民党统治下的黑暗,还唤醒了无数沉睡的灵魂。可这也让他成了蒋介石眼中的一根刺,非拔不可。那一年,蒋介石怒火中烧,决意派人暗杀鲁迅,而执行任务的,正是后来赫赫有名的特务沈醉。 鲁迅是谁?说白了,他就是那个敢跟整个时代对着干的人。原名周树人,生于1881年,浙江绍兴人。他早年学医,想救国人身体,后来弃医从文,决心救国人灵魂。1927年,国民党在上海搞“四一二”政变,大肆屠杀进步人士,鲁迅亲眼见到血腥镇压,从此跟国民党彻底翻脸。他搬到上海租界,靠着那点治外法权的庇护,继续用笔跟国民党硬刚。 到了1933年,鲁迅的文章越写越狠。他的杂文,像《朝花夕拾》里的回忆、《呐喊》里的批判,直指国民党的高压统治和腐败本质。比如,他曾写道,国民党搞的“新生活运动”不过是表面文章,底下还是那套压榨老百姓的把戏。这些文字传遍大江南北,读的人拍手叫好,可蒋介石却坐不住了。他觉得,鲁迅不除,自己的统治就不得安宁。 于是,蒋介石找到戴笠——国民党特务系统的老大,交代了一个任务:干掉鲁迅。戴笠不敢怠慢,派了手下得力干将沈醉去上海。沈醉这人,当时还年轻,但已经是个冷血的家伙。他到上海后,低调得很,装成小贩模样,天天在鲁迅家附近晃悠,想找机会下手。他观察到鲁迅生活挺有规律:早上常去书肆翻书,下午散散步,晚上就窝在家里写东西。可沈醉蹲了半个月,就是找不到下手的空子。 为啥下不了手?一来,鲁迅住的地方是租界,洋人管着,巡捕到处晃,沈醉不敢明目张胆搞乱子。二来,鲁迅身边总有些大人物来往,像蔡元培、梅贻琦这些文化圈的泰斗,经常上门聊天。沈醉掂量了一下,觉得要是真动手,不光会捅娄子,还可能惹出外交麻烦。半个月后,他灰溜溜地回去跟戴笠汇报,说鲁迅的“后台太硬”,这事儿干不了。 那鲁迅的“后台”到底是啥?其实没啥神秘的,就是他自己的实力加上环境帮的忙。先说实力,鲁迅在文化圈的影响力太大了。他是左翼作家联盟的灵魂人物,年轻作家都拿他当偶像。他的文章一出,马上就能点燃读者的反抗意识,连国民党内部都有些人偷偷佩服他。再说环境,上海租界这地方,国民党鞭子长也够不着。鲁迅住在那儿,等于有了张护身符,蒋介石再气也没辙。 暗杀没成,鲁迅可没闲着。他接着写,像《故事新编》这类作品,既有历史反思,又有现实批判,照样让国民党头疼。他还翻译了不少外国书,想让国人看看外面的世界是怎么回事。1936年,鲁迅因肺病去世,年仅55岁。他走的那天,上海万人送葬,大家哭着喊着,说中国少了个敢说真话的人。 鲁迅死了,但他的精神没死。他的文字,像火种一样,点燃了一代又一代人。国民党后来垮了台,鲁迅的书却越传越广,成了现代中国文学的根基。到今天,咱们翻开他的文章,还是能感觉到那股子冲劲儿。他不光是个作家,更是个战士,用笔跟不公干到底。 再说回1933年那次暗杀,蒋介石为啥没得逞?除了鲁迅的“后台”,还有个原因是他低估了鲁迅的影响力。鲁迅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的背后是无数被压迫的人,是那些想翻身的老百姓。蒋介石想杀他,可他杀不掉这股民心。沈醉放弃任务,其实也是看透了这一点——跟鲁迅对着干,没好果子吃。鲁迅这人,他不怕死,也不怕权,愣是靠一支笔,把国民党气得跳脚却又拿他没办法。他的文章到现在还值得一读,不光因为文笔好,更因为那里面有种不屈的劲头。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