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病重中的周总理突然说:“要是能吃一口桃子就好了!”在场的人听后,都落下了眼泪……
北京的冬日清晨,寒风穿过长长的医院走廊,带着刺骨的冷意。每一阵风过,都似乎在提醒着这个清晨的沉重与无言的告别。
走廊里的人们屏住呼吸,来来回回的脚步放得极轻,仿佛生怕惊扰到病房中那位深受爱戴的伟人——周恩来总理。
病房内,邓颖超守在床边,默默地凝视着丈夫,眼眶微微泛红,眼中却饱含温柔的光芒。
昏迷中的周总理脸色苍白,眉宇间带着隐隐的疲惫,瘦削的面庞仿佛在提醒人们这段日子他所承受的折磨。
他的呼吸微弱而平缓,仿佛连呼吸都需小心翼翼,怕牵动了身上的病痛。邓颖超轻轻握着他的手,那只曾指点江山的手如今已是干瘦无力,温度微弱。
此刻,时间仿佛停滞。邓颖超的思绪随着眼前的丈夫漂回了几十年前的峥嵘岁月,那时他们并肩而行,为理想而奋斗。
她多么希望这场噩梦可以结束,渴望有奇迹降临,但现实的残酷让她无法抱有太多幻想。
医生轻轻叹了一口气,知晓周总理的病情已不可逆转,默默地退出病房,将这个宁静的空间留给两人。
突然,周恩来轻轻动了动手指,发出一声微弱的呻吟。邓颖超一怔,赶紧走近,轻轻握住他的手,声音温柔地唤着:“恩来,你醒了?”
总理微微睁开眼睛,看到妻子关切的脸庞,嘴角露出了一丝微笑。即便是重病缠身,他的神情依然温和,透着一种平和的力量。
医生们匆匆赶来,进行了一番检查,表情却越发凝重。周总理的病情已是弥留之际,醒来的这短暂片刻不过是“回光返照”。
医生将邓颖超拉到一边,压低了声音道:“周总理的病情,恐怕支撑不了多久了。他身体太虚弱,醒来只是回光返照的征兆。他这会儿想吃什么、想做什么,您就尽量满足吧。”
邓颖超听后,心头猛地一紧,努力克制住眼眶中的泪水。她知道,这可能是她和周恩来相处的最后时光了。
她走回病床,轻轻握着丈夫的手,抚摸着他那消瘦的脸庞,温柔地问:“恩来,有什么想吃的吗?我让人去准备。”
周恩来微微闭上眼,似乎陷入了回忆,过了许久,他才用微弱的声音说:“要是能吃一口桃子就好了……你还记得我们家乡的桃子吗?那是世上最好的味道。”
邓颖超闻言一愣。如今已是冬天,哪里还能找到新鲜的桃子?她知道,丈夫并不是简单地想吃桃,而是借着这个念头,回忆起那段美好的旧时光。
周总理和邓颖超都来自南方,那是他们最纯真、最温馨的家乡记忆,那里盛夏的桃子总是鲜甜多汁,带着阳光的香气。此刻的周恩来,或许在渴望回到那个无忧无虑的家乡吧。
虽然没有新鲜的桃子,邓颖超心中却一动,她想到一种东西——黄桃罐头。
她立刻让护士去准备。黄桃罐头虽然没有新鲜桃子的香气,却是此刻唯一能让周总理品尝到“桃味”的食物。
没多久,一瓶黄桃罐头被端了过来,打开罐头,清甜的香气飘散在病房里。邓颖超小心翼翼地舀起一小勺,轻轻送到周总理的嘴边。
周恩来缓缓张开嘴,细细地尝了一口,他微微点了点头,露出满足的微笑,轻轻地说了一句:“真甜啊……好甜。”
这一句短短的“好甜”似乎带着他对那片故土的无限思念,也藏着他对妻子深深的眷恋。
在场的医生和护士们,无不动容,他们眼含泪光,默默地退到一旁,留出这安静而珍贵的时刻,让邓颖超和周总理两人独自相处。
邓颖超见丈夫如此满足,心中既欣慰又酸楚。她望着周恩来苍白而消瘦的面容,心中思绪翻涌,忍不住轻轻哼起了南方的那首民歌,歌声轻柔,似一片羽毛,飘荡在病房的空气中。
周恩来听着歌声,似乎又陷入了回忆,眼角浮起一丝微笑。
在病房外,寒冬的北风依旧呼啸,但房内却有着一份暖意,那是来自于两颗相濡以沫的心。
邓颖超握紧丈夫的手,默默地陪伴在他身旁,心中无尽的感情,似乎都融进了这静谧的陪伴中。
夜色渐浓,周恩来的气息越来越微弱,手中的温度也逐渐冰冷。
邓颖超感觉到了,她将他的手贴在脸颊边,似乎想把自己的温暖传递给他。她轻声说道:“恩来,我在这里,永远陪着你。”
终于,周恩来闭上了眼睛,安详地长眠在她的怀中,带着那口甜甜的黄桃罐头的回味,带着对故土的思念,离开了这个他为之奉献一生的国家。
这一天,世界失去了一个伟人,但他的精神永远活在人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