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产到户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农民四处奔波是什么原因形成的?

庆双三农 2025-02-05 12:46:40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即人们口中常说的包产到户已经在全国实行四十余年了,所呈现出的巨大优势使农民走上了致富的道路,从而让农民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包产到户后的农村,再也不是以前的农村。无论从农民的吃穿住用上讲,还是从农村的村容村貌上讲都是天翻地覆。可以肯定的说,没有农民不愿意实行包产到户,没有农民愿意再重新实行包产到户前的大集体。

可是,总有一些人罔顾事实,不顾农民的利益,不顾国家的方针大计,千方百计诋毁包产到户。甚至,他们连包产到户的意义都没有搞懂,全凭自己的猜想就在网络上胡乱攻击包产到户。

这些人,有的说包产到户没有激发农民种地的积极性,有的说包产到户后造成了大片土地荒芜,有的说包产到户没有让农民真正富起来,说农民富起来是靠进城务工或经商赚的钱。

下面这位,就是罔顾事实攻击包产到户的,他说农民有了劳动收入支配权,包产到户没有激发农民种地的积极性。

可事实却是,包产到户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种地积极性。农民加油种承包地,把活干完了就去做零工或做小生意。

在包产到户前却不是这样,那时的社员,一年三百六十天都有干不完的活。这是为什么?如果包产到户没有激发农民种地的积极性,农民还会加油种承包地吗?还有时间去做零工或小生意吗?

在包产到户后,农民利用空闲时间做零工或做小生意蔚然成风,再也找不到偷奸磨洋工的人了。这是为什么?如果包产到户没有激发农民种地的积极性,会出现这种景况吗?

下面这位,以偏概全,大肆高喊农村土地撂荒增多,国家不重视农民的收入,致使大多数农民无法生存,逼迫他们四处求生。

这位对农村真实情况的描述是以偏概全。虽然农村有土地撂荒的现象,但那是零星的和只有在边远山区,经济条件差的地方才会出现的。

这位说因为国家不重视农民的收入,致使大多数农民无法生存,逼迫他们四处求生纯粹是胡说八道以及根本就不懂包产到户的意义!

如果国家不重视农民的收入,还用得着实行包产到户吗?包产到户后农民还能过上幸福的日子吗?

包产到户的意义是解放生产力。解放了生产力,农民才有了致富的门路,才能走上致富的道路。

在包产到户前,农民(那时叫社员)只能在农村种土地,参加生产队的集体劳动,年底凭所挣工分的多少,在扣除基本口粮折款后分粮分钱。以至于,张家吃什么李家也吃什么,张家穿什么李家也穿什么,张家住什么房李家也住什么房……总之,大家都一个样儿,不能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可是在包产到户之后就不一样了,彻底打破了大集体“均平富”的旧框框,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致富的积极性,真正实现了“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致富格局。

在包产到户之后,农民在种承包地的同时,可以利用空闲时间做零工或做小生意。也可以不种承包地,专门务工或经商。还可以开厂办公司,自己当老板,等等。

这种格局,不是农民无法生存,逼迫他们四处求生。而是包产到户解放了生产力,农民有了致富的条件,为了过上更好的生活,自愿选择致富门路的结果。

下面这位,不仅没有搞懂包产到户的意义,还以偏概全夸大土地撂荒的实际。更可笑的是,他说包产到户后农民没有了工作单位,从而没有了退休待遇。

农民,农民就是农民,怎么没有工作单位?怎么没有退休待遇?

农民的性质是农,在农村立足。其工作单位,也在农村。无论是包产到户前还是包产到户后,这种性质都没有改变。只是,包产到户后农民不再被束缚在农村种土地,可以外出务工或经商、办企业等等,怎么就成了没有工作单位?包产到户前的农民(社员)有没有工作单位?

2012年,国家对农民也实行了养老保险的政策。到60岁退休后,可按月领取养老金,怎么没有退休待遇?要怎样才算有退休待遇?

0 阅读:0
庆双三农

庆双三农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