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副总统万斯的认识很清醒。美国副总统万斯周四表示,中国的发电量大约是美国的三倍,而美国在过去20年里一直停滞不前。那就是创新,那就是发展。这种情况必须改变,美国需要增加发电量。
2024年,美国的发电量只有3.44万亿千瓦时,相比之下,全球能源需求却在飞速增长,尤其是人工智能和云计算这些“电老虎”。
数据中心现在占了美国电力消耗的5%左右,预计到2030年可能翻倍。问题出在哪儿?一是老化的电网,输电效率低,二是过去二十年对能源基础设施的投资不够。
很多电厂还是几十年前的老家伙,更新换代跟不上。
能源部最近也急了,2024年推出一系列计划,要砸钱搞清洁能源和电网现代化,比如建更多的风电场和太阳能电站,还要升级变电站,争取让电力供应更稳定。
可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儿,美国得先解决政策协调和资金落地的问题。
美国想通过增加发电量,把制造业拉回本土。现在全球供应链竞争白热化,没有足够的电力,工厂没法开足马力。
加上科技产业对电力的需求越来越大,比如AI训练模型动不动就得几百兆瓦的电力支持,美国不补上这块短板,很难在高端制造和科技赛道上跑得快。
能源部还提到,要在2030年前把可再生能源占比提高到35%,这既是为了环保,也是为了降低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增强能源安全。
不过,风电和太阳能的建设周期长,短期内发电量要大涨,难度不小。
但中国的情况就不一样了。2024年,中国的发电量高达9.42万亿千瓦时,差不多是美国的三倍。
中国的特高压输电技术全球顶尖,能把电从西部的大风电场送到东部的工厂,损耗还特别低。这技术让中国的电网像高速公路一样顺畅,供电稳定得让人放心。
更厉害的是,中国在清洁能源上押了重注。2023年,全球新增的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里,中国占了六成以上,风电、太阳能、水电都发展得飞快。
中国这套打法不光是为了发电多,还为了可持续发展。清洁能源让中国在减少碳排放的同时,支撑了高耗电产业的崛起。像人工智能、5G基站、超级计算中心,这些都需要海量的电。
中国现在是全球最大的AI算力市场,2024年占全球算力的40%左右,这背后全靠强大的电力系统撑着。
而且中国还在不断优化能源结构,计划到2030年让非化石能源占比再往上提一提。这不仅是技术实力的体现,也是对全球气候目标的贡献。
现在能源已经成了大国博弈的焦点,电力不只是开灯那么简单,它关系到谁能在制造业、科技、甚至气候变化的赛道上跑得更快。
国际能源署说,2023年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增长了50%,这速度史无前例。但挑战也不少,比如电网升级的成本高得吓人,还有能源分配不均的问题。
发达国家想追赶清洁能源的步伐,发展中国家则需要更多资金和技术支持。未来,能源领域的竞争会更激烈,但也可能带来合作的机会。
毕竟气候变化是全球问题,单打独斗谁也跑不远。中美作为能源消费和生产的大国,各自的路子不同,但目标都是让经济更强、环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