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一女子在睡梦中听到有人敲门,紧接着对方又开始输入密码,密码一直提示验证错误,可对方持续了大概10多分钟,女子被吓得浑身哆嗦,也不敢出声。第二天一早出门一看,女子发现自己家锁上全是白色的脏东西,门上都是一些印子,她气的报了警,真相让人不可思议。
凌晨一点半的河南某小区,楼道感应灯突然亮起,身穿睡衣的李女士蜷缩在沙发角落,双手死死攥着手机,耳畔不断传来金属门锁的机械提示音:"验证错误——验证错误——"。
这个独居的姑娘,正经历着人生中最漫长的10分钟。
事情始于一阵突兀的敲门声,熟睡中的李女士被惊醒时,电子钟显示凌晨1点左右,正当她犹豫是否要查看时,密码锁按键声突然炸响。
通过智能猫眼记录显示,一名黑衣男子在接下来的十多分钟里,反复尝试了十几次密码输入。每次错误提示音响起,李女士都能清晰听见对方喉咙里发出的模糊咕哝声。
直到晨曦微露,李女士才敢查看现场。原本光洁的智能门锁上糊着大团白色膏状物,门框边缘沾满黏腻的油渍痕迹,空气里飘着若有若无的酒气。
警方调取监控后发现,凌晨1点左右,一名步履踉跄的男子进入单元楼,在走廊来回徘徊数圈后,开始对李女士的屋子实施"密码破解"。
令人意外的是,这位深夜访客竟是401住户的朋友。据其清醒后陈述,当晚过量饮酒导致误认门牌,将403看成了朋友家。"本想开个玩笑"的他,用随身携带的润肤霜和外卖餐盒里的油脂,在错认的房门上留下了"到此一游"的印记。
这场看似荒诞的闹剧,暴露出令人担忧的安全隐患。智能门锁的反复试错记录显示,醉酒男子至少掌握了密码位数信息,而被涂抹的锁体内部已渗入异物,可能影响电子元件的正常运作。
涉事男子虽然进行了经济赔偿和当面致歉,但现有法律对类似"醉酒滋扰"行为缺乏明确界定,即便未造成实质破坏,持续性的密码试错行为本身已构成安全隐患。
这次午夜惊魂给独居群体敲响警钟:智能安防设备需定期更新防护程序,机械锁芯应加装防破坏涂层,可视门铃的云端存储功能不可或缺。
正如社区民警提醒的,现代居住安全不仅要防外贼,更要警惕那些无心酿成的"乌龙危机"。
消息来源:河南广播电视台民生频道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