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副科举妙对联,文采飞扬,展示读书人的喜怒哀乐

真游泳的猫 2024-08-15 11:32:28

科举在古代是重头戏,关乎切身利益,读书人对科举分外注意。也因此,有大量对联留下了科举记忆。

我是真游泳的猫,一个对联达人。喜欢对联的朋友一定要关注我哦。

今天我给大家分享3副科举妙对联,文采飞扬,展示读书人的喜怒哀乐,好厉害。喜欢对联的朋友记得点赞和收藏哦。

第1副对联:少目焉能评文字;欠金岂可望功名。

清代乾隆年间,大臣吴省钦多次主持乡试。吴省钦攀附和珅,得以升官发财。因吴省钦送礼要大量钱财,故大肆捞金,贪赃受贿,科举录取结果颇有不公者。

一次科举考试后,有落第考生在考试院门口贴上此联,表达了对吴省钦的不满。

上联说吴省钦有眼无珠,不能选拔好文章,不足以担任主考官。下联则讽刺说,科举并不看文章,而是看金钱。若是没有钱,文章再好也不必奢望能够获得功名。

此联之妙,在利用“吴省钦”的名字大做文章,有的放矢,讽刺加倍。

上联之“少目”,扣准“省”。下联之“欠金”,即是“钦”字。以姓名为张目,以恶行为标靶,此联之战斗力可想而知,瞬间就传遍了江湖,在历史上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第2副对联:地无三尺阔;天有一条长。

光看这个对联内容,我们会感觉一头雾水,什么天啊地啊的,讲什么东西呢。

但如果我告诉你,此联乃是描写科举考场的“矮屋”,相信大家都会恍然大悟,并且拍案叫绝,佩服此联之形象生动。

所谓矮屋,指科举时的考舍,单体空间狭窄逼仄,形状就像鸽子笼,因其矮小而得名。

此联乃是根据“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的谚语改编而来,“地无三尺阔”乃就其考试情景而言,而“天有一条长”不光即景抒情,更有“上天大路唯有科举一条路也”,非努力不行之寓意,可谓深深写入古代考生心中。

第3副对联:烧饭难,舀水难,盖戳尤难,得卷莫如逢口号;身材小,气力小,考篮不小,出场从不赶头牌。

这是古代某个矮个子考生的考生经历自道,使用自对手法,“烧饭难,舀水难,盖戳尤难”自对,“身材小,气力小,考篮不小,”自对,专意铺陈,写出考场之难,道出考生之辛酸。

很多人会把现在的高考类比古代的科举,但其实两者的情况大不相同。

高考的考生每天都可以进出考场,而明清时期的科举,分3场考完,每场要考3天2夜,也就是说一共需要9天6夜,考试中途不准出考场,答题与吃、喝、睡都在“矮屋”内。

为了解决吃饭问题,很多考生会自带干粮,但也有很多考生会自带小火炉,在考场内生火做饭。虽然如此,也还是相当麻烦。

而为了解决喝水问题,考生除了自带水筒,还要去贡院(考试院)的井水打水。由于打水人众多,加上井水口比较小(防止考生考不好而跳井自杀),打水非常麻烦。

所谓盖戳,指的是考试过程中,巡考官来向各士子索卷盖戳。

盖戳时,试卷上必须有十数行字,至少也要写有三五行字。没有盖戳的试卷,交卷时受卷官即视为犯规,违犯者即使还能参加后面两场考试,也没有考中的希望。

由于对联作者个子矮小,烧饭、舀水、盖戳都十分不方便,真是苦不堪言。

在这样的环境下,考生不仅要考才华,也要考体力。下联的“考篮不小”也说明了考生需要准备的东西非常多。

“得卷莫如逢口号”,则是一种自我调侃与讽刺,与其费尽心思去答好试卷,还不如靠着暗号(打通关节)来获取主考官的欣赏更实在。

能够成功走出考场,其实已经是一种胜利,蒲松龄就曾经写过出考场的感觉:“神情惝恍,天地异色,似出笼之病鸟”。”

下联写考生因为身材矮小,所以各种不便,考试结束后出场时,也从不急于争抢第一名走出考场。

此联以幽默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古代科举考试的艰辛和考生的不易,深具生活化,足以让考生们心有戚戚。

大家有没有自己创作对联呢?欢迎留言分享哦。

失业在家,写文糊口,喜欢我文章的朋友,请赞赏、收藏和转发!2块钱是情,5块钱是爱,再次感谢大家!

0 阅读: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