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真的会被愁垮!这8种病都是“愁”出来的,看完再也不瞎操心了

逗逗玩转养护 2025-04-14 16:38:41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可有些人却是“愁”出了病。

不是说“愁眉苦脸不长寿、笑口常开百病消”吗?那“愁”到底能愁出啥病?答案,可能比想象的还要多。

现代医学研究早已揭示,情绪与健康息息相关。尤其是长期的焦虑、抑郁、悲观、压力过大等负面情绪,确实可能直接导致或加重多种疾病的发生。

这不是“心宽体胖”的老话瞎说,而是有据可依的科学结论。

根据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国人心理健康调查白皮书(2023)》,超过70%的被访者表示自己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而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的一项临床研究表明,长期情绪压抑者罹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是普通人的2.3倍。

由此可见,情绪这把“无形的刀”,割的可不只是心。

那么,情绪到底能愁出哪些病?又该如何防治?下面这8种病,正是“愁”出来的典型代表。

一、压力山大,最怕的是“心”

“心病还需心药医”,这话本意是心理问题要靠心理调节。

但现代医学发现,压力最大的受害者,恰恰是心脏。

2021年发表在《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的一项全国性多中心研究指出,心理压力与高血压冠心病的发病密切相关。

尤其在40岁以上中老年群体中,长期焦虑者心肌梗死的发生率比常人高出1.8倍。

深圳市人民医院曾收治一位48岁的男性白领,因项目失败、婚姻不顺,连续失眠一个多月,某天突然胸闷晕倒,送医后确诊为急性心梗,紧急做了支架手术。

医生表示,其心血管基础本来良好,但长期焦虑导致交感神经过度兴奋,使血管持续收缩,最终酿成悲剧。

重点提醒:中年人应当定期体检,关注血压和心电图变化,学会释放压力,别让自己成为“心”病的高发人群。

二、胃肠道,最怕“憋气”

俗话说,“气大伤身,气饱伤胃”。

这不是迷信,而是医学常识。

长期情绪压抑或焦虑,会直接影响胃酸分泌和肠道蠕动,诱发胃炎、胃溃疡、肠易激综合征等疾病。

南京鼓楼医院消化内科主任曾在一次讲座中指出,门诊中超过40%的胃病患者,背后都有情绪因素的影响。

真实案例显示,一位退休教师,因家庭矛盾常年压抑情绪,出现反复胃痛、泛酸,最终诊断为慢性胃溃疡。

医生建议其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参加心理疏导,结果半年后胃病大为好转。

俗话说“忍气吞声,吞进的是病”,这可不是夸张。

三、免疫力,最怕“闷声发大病”

人的免疫系统就像一支军队,抵御外敌入侵。

但如果情绪长期低落,这支军队也会“军心涣散”。

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发表研究指出,慢性压力会抑制T细胞和B细胞的活性,导致免疫力下降。

这不仅容易感冒,还可能加重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红斑狼疮、风湿性关节炎等。

武汉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就曾接诊一位年轻女性,因长期职场压力大,情绪低落,最终诱发系统性红斑狼疮。

医生表示,该类疾病在压力大的女性中更为常见。

温馨提醒:别再觉得“扛过去就好了”,长期压抑情绪,免疫力真的会“罢工”。

四、内分泌,最怕“操心太多”

“女人是水做的”,但这水一旦“波涛汹涌”,内分泌就容易失调。

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数据显示,焦虑、情绪不稳是女性内分泌失调的重要诱因,表现为月经紊乱、乳腺增生、甲状腺功能异常等。

有位女性患者,因孩子高考备考压力大,长期处于焦虑状态,结果月经紊乱、乳腺增生复发。

医院建议其调整作息、减少焦虑,两个月后病情明显缓解。

特别提醒:女性朋友应关注自身情绪变化,学会“断舍离”,别把全家的事都往心里搁。

五、糖尿病,最怕“情绪波动”

有研究表明,情绪波动会影响胰岛素的分泌与作用,使血糖难以控制,甚至诱发糖尿病。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3年发布的《中国居民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指出,长期生活在高压力状态下的人群,糖尿病发病率比普通人高出34%。

一位企业中层管理者,饮食规律、运动充足,却患上了2型糖尿病,医生分析其病因后发现,其长期精神紧张、睡眠质量差,导致内分泌紊乱,血糖控制失衡。

建议:糖尿病患者不仅要管住嘴、迈开腿,还要“放宽心”。

情绪管理,是控糖的“隐形药方”。

六、皮肤病,最怕“心里难受”

“脸上一颗痘,心里一把火”。

皮肤病,很多时候不是“皮的问题”,而是“心里有火”。

研究表明,情绪紧张可激活神经系统释放应激激素,进而诱发皮肤炎症反应。

包括湿疹、银屑病、荨麻疹等在内的皮肤病,常常与精神状态密切相关。

广州某三甲医院皮肤科主任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门诊中有不少“情绪型皮肤病”患者,甚至有些银屑病患者在情绪好转后,皮损都明显减少。

提醒一句:脸上的问题,可能是心里的雷,早点排雷,皮肤自然光亮如新。

七、失眠症,愁出的“夜不能寐”

夜深人静头发掉,枕边孤影思绪扰。

失眠,是现代人情绪病的头号“信使”。

中国睡眠研究会发布的《2023中国睡眠白皮书》指出,超过3亿中国人存在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其中情绪性失眠占六成以上。

一位45岁女性,因丈夫生意失败、孩子出国、父母生病等多重压力,连续失眠三个月,最终发展为焦虑障碍。

医生通过心理干预结合药物治疗,才逐步恢复。

提醒大家,睡不好不是小事,早发现、早干预,别让失眠变成身心“慢性杀手”。

八、抑郁症,情绪之“终极反扑”

比身体疾病更可怕的,是情绪彻底垮塌后的精神崩溃。

抑郁症,正是“愁”到极致的结果。

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中国抑郁症患者超过9500万人,其中很多人因忽视早期症状,错过治疗最佳时机。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精神科医生指出,抑郁症往往以“躯体化症状”表现,如头痛、胃痛、乏力等,极易被误诊为其他病症。

提醒一句:如果一个人总觉得“身体没劲、心里难受”,却查不出身体毛病,务必警惕抑郁的可能。

如何“化愁为福”?医生建议这样做:

第一,学会表达情绪。中国人讲究“忍”,但不代表什么都要憋在心里。

心里有事,找朋友聊一聊,或者写日记、画画,都是良好的情绪出口。

第二,建立健康生活方式。

规律作息、适当运动、均衡饮食,是维护心理和身体健康的“三驾马车”。

第三,必要时寻求专业帮助。情绪问题不是“矫情”,而是疾病。

发现自己长期情绪低落、睡眠障碍、兴趣缺失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第四,家人要多一点理解。家庭是情绪最好的“避风港”。

理解与陪伴,是最有效的心理支持。

结语:

“愁”不是病,但久了真的会要命。生活的压力不会凭空消失,但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去纾解。

医生的责任,不只是治病救人,更是提醒每一个人:健康从来不是无忧才有,而是会“减忧”才能长久。

看完这篇文章,不如放下忧虑,给自己一个微笑。正如那句老话:“人活一世,图的是个心宽体健。

愁少一点,病自然也就少一点。

参考文献:

1.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1年第49卷第2期,心理压力与冠心病关系研究

2. 《2023中国睡眠白皮书》,中国睡眠研究会

3. 《中国居民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2023,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4. 《中国心理健康调查白皮书》2023,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生

0 阅读:39
逗逗玩转养护

逗逗玩转养护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