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风靡一时的多肉,凭借着“萌系”外表和“懒人植物”的人设,火遍了朋友圈和阳台党。一盆圆润饱满的小肉肉,搭配个文艺花盆,再拍张照加个滤镜,确实谁看谁喜欢。那时候谁家阳台没几盆多肉,都不好意思说自己会养花。
可如今风向变了,多肉的“滤镜”一点点被拆掉。越来越多花友直言:这玩意根本不是省心的植物,养着养着就掉队了。看着好养,实际太“娇气”,被拉入“黑名单”不是偶然,是真有原因的。

多肉最大的问题,就是黑腐来得毫无征兆。前一天下午还肉嘟嘟地晒太阳,第二天早上一看,一片软塌塌、一按就烂。拔出来一查,底下已经黑心发臭了。这种“黑腐病”在多肉圈里可以说是家常便饭,不分季节、不挑品种,连老手都防不住。
一旦黑腐,救都救不回来,砍头都不一定能保住顶芽。新手看到叶子掉、杆子软,一顿乱施救,结果直接全军覆没。而黑腐的根源,大多是因为水土不透气、温差太大、空气湿度太高。这也说明,多肉并不适合很多人家的环境,尤其是南方潮湿地区,养起来就是折腾。

多肉是典型的“阳光控”,不晒太阳就徒长,叶片颜色也难看。但问题是,它又特别怕强光暴晒。夏天中午的阳台,哪怕是南北通透的屋子,太阳一晒下来,叶片就开始干瘪、发红、甚至直接晒焦。
有的花友试图用遮阳网、转移位置、调整浇水时间……费尽心思还是防不住几片叶子焦边。一旦焦了,不仅颜值直线下降,整株也进入“休眠”状态,长势更慢了。所以说它爱光,其实更像是“挑光”:只要柔光,不要直晒。对环境要求这么高的植物,真的不是谁都适合养。

别看多肉夏天怕晒,冬天一样怕冷。多数肉肉最理想的生长温度是在15℃到25℃之间,一旦气温低于5℃,基本就进入“自闭模式”。甚至有些品种只要露风一点、盆土一凉,根系就开始萎缩,整棵植物从底部慢慢“空心”。

最常见的现象就是,一盆好好的多肉,进了冬天先是不长了,再接着底下叶子开始脱落,等你反应过来,它已经冻伤了。花友们为了保命,各种搬进搬出、加罩加保温,甚至用上暖灯,搞得比伺候孩子还精细。
关键是,搞这一通,还不一定能保住。那些“入门级”肉肉,抗寒能力几乎为零,只适合室内稳定温度的环境。住在北方没暖气的、南方湿冷的,这种花简直是“灾难现场”。

很多人冲着“老桩”的名号开始入坑多肉:枝干苍劲、叶片层层叠叠,真有点小盆景的气质。但真等你亲自养上一段时间,就会发现,要养出老桩,太难了。

多肉本身长得就慢,一年也许才蹭蹭冒两层叶片。你要它桩化,必须控水控肥,得让它经历风吹日晒,但不能晒伤,得让它慢慢木质化,但不能黑腐,一年四季状态调不稳就全功尽弃。很多人耐心等两年,好不容易开始“老化”了,结果一个梅雨天或寒潮夜,它就黑掉一截,整株直接清盘。
换句话说,多肉的“老桩梦”更像是一场“高投入低产出”的豪赌。你得耗时间、耗精力、耗经验,而能熬出头的人,真的是极少数。大多数人还没等它老,就被自己“养废”了。

其实说到底,多肉不是不好,只是不适合大众想象中的“轻松养”。它的娇气、它的脆弱、它的“环境洁癖”,决定了它不是那种随手一摆就能爆盆的类型。